成果介绍
浮床型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以浮床为载体将 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上进行环境修复,不但在水污染治理效果上不逊于水生植物, 而且在可控性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具有优越性。该技术在淡水系统修复上已 经应用广泛,但在海水系统修复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受制于耐海水修复植物和耐海水浮床载体的研究滞后。因此,如果能够解决以上关键技术,并将二 者集成应用,将对我国广阔的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的环境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负责团队:
环境与生态学院 黄凌风团队。黄凌风教授,现任环境与生态学系主任。研发了拥有自主产权的首个海水生态浮床技术,牵头研发了基于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的封海湾生境修复技术,参与编制国际海洋局生态修复指南。
技术特点和水平: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项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但受制于修复植物的耐盐性和浮床载体的耐盐蚀与抗污损能力,该技术尚未应用于海(咸)水环境的治理。研究团队经过 3 年的努力,攻克了“耐盐修复植物选育” 和“耐海水柔性浮床”两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多款高效能、低成本的耐海水生 态浮床,不但对海水环境污染有良好的修复能力,而且对稳定水质、提高生物多 样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开发的生态浮床抗风浪、耐老化能力强,生产成本 仅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 50%左右。
目前对接与转化情况:在厦门筼筜湖的初步应用示范中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吸引了大量的海鸟驻足、栖息和觅食,在湖区形成了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该技术已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预期市场前景与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期望合作方(如某领域的行业企业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有浅水湿地生物需求的地方政府。
所属产业
其他
所有权人/单位
厦门大学
专利状态
可产业化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其它
联系方式(电话)
18150019696;17350754772
成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