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是海洋中游泳能力较弱、只能随波逐流生活的异养生物,不仅种类繁多,包括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水母和甲壳类等,而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海洋初级生产者与鱼类等高级捕食者之间的营养纽带,又是海洋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它们通过昼夜迁移、摄食、代谢和排遗等过程将海洋上层固定的有机碳和相关生源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深海输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浮游动物的群落和生态功能正在发生改变。
浮游动物生产力大会是全世界浮游动物工作者的盛会,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一次会议始于1961年,历届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如下:
第一届1961年在丹麦的夏洛滕隆Charlottenlund
第二届1994在英国的普利茅斯Plymouth
第三届2003年在西班牙的希洪 Gijón
第四届2007年在日本的广岛Hiroshima
第五届2011年在智利的普贡 Pucón
第六届 2016年在挪威的卑尔根 Bergen
2024年3月17日-22日,在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滨城市霍巴特召开了第七届国际浮游动物生产力大会(7th International Zooplankton Production Symposium, #ZPS7),报告内容包括胶质动物、磷虾、休眠桡足类、微型浮游动物、漂浮生物等功能类群的生态作用,也涉及浮游动物摄食、浮游动物在海洋碳泵中的作用等最新研究进展,热点海区如南大洋和北冰洋的浮游动物生态学,观测海洋浮游动物的新技术、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生态模型研究、浮游动物和污染物和人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等。
https://meetings.pices.int/meetings/international/2024/zps7/program
会议全体合影
来自世界各地38个国家的315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有80多岁的老科学家,有20多岁的研究生,年轻科学家有161位,这些年轻科学家被亲切的命名为ECOP,即新入行科学家Early Career Ocean Professional,他们在参会总人数的占比超过50%,是浮游动物研究的未来。绝大多数研究是海洋浮游动物研究,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来自淡水领域。
来自中国以及世界的30余位华人浮游动物学者孙松等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闽江学院、山东大学等。
华裔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报告演讲和墙报展示,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武昌、杨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剑平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刘红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军教授、德州农工大学Liu Hui教授、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Ji Rubao研究员,分别召集并主持了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三几个专题。闽江学院梁晨副教授获得了ECOP最佳演讲。通过这次交流,获悉世界浮游动物领域最新研究科技成果,可为我国的海洋生态与环境调查、监测、修复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让世界科学家更加了解中国,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发展海洋科学与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发展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此次大会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国科学家在此次大会上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