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洋青年科学家会议顺利召开!

活动 已结束
举办时间: 2024-12-17 - 2024-12-17

为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在推动海洋领域事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20241217日,由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海洋战略经济司指导,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海洋青年科学家会议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圆满落幕。会议聚焦科技创新助力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主题,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的青年科技人才、45岁以下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6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包括开幕式致辞、特邀报告环节、主旨报告和分会场专题报告环节,以及会议总结环节,充分展示了青年人才们在推动海洋领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由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吴卫东主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主任刘顺林致辞,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辛红梅发表讲话。


吴卫东副主任指出,2024年海洋领域领域青年科学家会议旨在组织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海洋领域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探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趋势、发展需求、关键问题和创新路径,激励和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积极为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建设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刘顺林主任表示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是当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决定力量。海洋领域领域青年科学家会议就是通过搭建平台,让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思想、互学互鉴,推动创新合作,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共同为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欢迎海洋领域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我国极地考察和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第五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谋划阶段贡献知识和智慧。
辛红梅副司长在讲话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在海洋领域领军人才已有76名左右,创新团队19个,青年科技人才93名,共计188个,占梯队人才比例为11%。这些人才都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海洋领域事业转型发展的重任。辛红梅副司长希望各位青年科技人才按照担国家、行业责,做国家、行业事的总要求,以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为使命,主动担当保障海洋领域安全重任,积极凝练海洋领域科技攻关任务建议,谋划重点科技项目,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教授以《AI模型在高影响海气事件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初探》为题作专题报告。穆穆院士勉励与会青年科学家聚焦海洋领域前沿科学研究需要在观测、机制和数值模拟等方面融会贯通,加强学科交叉,积极拥抱AI
主旨报告环节,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涛副主任、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宋翔洲院长、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董超主任、海洋三所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郑新庆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法律与权益研究室密晨曦主任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姚政权副主任分别发表了题为《强厄尔尼诺事件机理和预测研究》、《热带气旋影响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定量化研究》、《海洋立体组网观探测技术进展及思考》、《虫黄藻介导的造礁珊瑚响应全球变化的调节机制研究》、《新形势下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的问题及创新思维》和《第四纪典型暖期北极气候变化及其与东亚的关联研究》的主旨报告。
下午的专题报告分四个会场同时进行。与会的青年人才们围绕海洋动力与预测预报”、“海洋生态系统与遥感信息”、“海洋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和“深海极地极端环境与国际治理四个主题交流了专题报告67份,就海洋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创新研究、遇到的问题障碍和创新建议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他们在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最新成果。
各个专题的亮点工作如下:
1)专题一“海洋动力与预测预报”聚焦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如ENSO、台风等)的发生机理、海洋环境预报参数化及预报系统研发、以及海洋灾害评估与减灾业务化服务等方向开展研讨。亮点成果包括:1、基于观测资料和模式试验,表明跨洋盆跨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2023/24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有重要调制作用;2、利用历史资料发现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主要气候模态对孟加拉湾海洋热浪的低频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并显著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3、通过构建基于并行异构计算研发的自主“妈祖”系列海洋和海浪模式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进行开源发展;4、基于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在中高风速台风条件下海气动量通量的参数化方案,提高了对极端环境下风应力的模拟水平;5、我国风暴潮漫滩、海浪、裂流等海洋灾害的减灾技术研发和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6、解决了人工智能在海浪预报训练中过拟合,以及二维海浪谱深度学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首次提出了高精度海浪谱预报的人工智能方案;7、提出了针对海洋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的“浙江经验”,在海洋灾害淹没风险评估区划、海堤溃决风险分析、海上养殖设施防御海浪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专题二“海洋生态系统与遥感信息”青年科学家报告涉及气候变化、极地与深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预警监测等,这些领域的研究既展现了多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目标多样性,提出了应对全球变化和区域环境压力的创新思路,探讨了服务于科学和管理以及项目用海等地方实际需求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新策略和新方法以及海天空地多尺度立体耦合的生态预警监测技术,内容既契合了自然资源部职责范围,也反映了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沿热点。与会代表提出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与滨海生态系统的复杂响应机制与协同治理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关注从滨海、大洋到极地生态系统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同时,将遥感技术、人工智能和生态过程模型相结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风险,并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利用与监测预警工作进行串联,通过多学科协同共同应对海洋生态灾害。通过上述多领域的研究融合,不仅能够揭示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还为全球生态系统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
3)专题三“海洋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聚焦了三个子领域开展研讨:1、深海矿资源成矿机制与探测技术。基于深海稀土元素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成矿机制,为新型战略资源的全球化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采技术的突破,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基于海底钻机和环境监测技术的深海资源探测与开采,形成了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技术方案,为资源勘探效率和环境安全的双重提升提供了保障。2、高分变率海洋记录研究。厘清了地质时期东亚大尺度环流演化与亚洲干旱化过程的联系机制。滨海蓝碳研究为碳储机制优化与海洋负排放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基础,为实现双碳目标开辟了新途径。冷泉活动研究表明其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浅层气体监测为沿海工程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近海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研究的空白。3、深海探测与监测技术研发。环保型防污材料的成功应用和海底钻机技术的持续优化,展现了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结合优势,为复杂深海环境中的探测与作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从海底到大气的四位一体监测系统实现了资源开发的动态管控和实时评估,为深海资源的绿色开发树立了新标杆。
4)专题四“深海极地极端环境与国际治理”聚焦于:1、极地系统关键过程及其演变。基于冰基浮标在北冰洋构建海冰物质平衡和漂移浮标阵列,阐释了风暴事件和大气环流对海冰运动、形变和冻融过程的影响,为揭示北冰洋海冰多尺度变化机制奠定数据基础;通过优化参数化方案和数据同化方案发展了北极海冰预报数值系统;利用高分辨冰-海耦合模式揭示了南极底层水生成与输送过程及其调控机理。2、极地和深海微生物环境适应机制与遗传资源。解析了极地与深海微生物的特殊适应性特征和生态进化机制,剖析了微生物基因资源挖掘潜力与新前沿,为进一步挖掘极地与深海新颖微生物物种、基因和产物资源奠定了基础。3、极地与深海科学探测的新技术。通过南极昆仑站持续的大气边界层和天文观测证实了该区域是最适宜开展太赫兹天文观测的区域;在南极部署了大气准全高程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基于观测数据证实了中山站上空极区突发钠层与电离层突发E层存在紧密的耦合关联机制;研发了基于AUV的近海底磁法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的新方法,并在极地和大洋海底探测中都得到了应用。4、深海与极地国际治理。探讨了新形势下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的问题及创新思维、分析了全球海洋治理主要议题、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






Layer 1 留言咨询 客服热线: 18150019696 15159723275 (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 (微信同号)

立即联系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5159723275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