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水鱼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长期从事海水鱼类繁养殖、水环境调控、种质细胞保存与干细胞移植研究。近年来完成了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的种质创新和创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涉及海水鱼类繁殖发育调控与适应性演化机制、种质资源保存与干细胞移植技术、工厂化养殖与水环境调控技术等。采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不同生殖方式鱼类精子激活及储存方式,阐明条石鲷异型染色体的形成机制;带领研究团队率先突破了鲆鲽鱼类、石鲷科鱼类、平鮋科鱼类、石斑鱼类等十几种海水鱼类人工繁殖、育苗和养殖技术;创建了海水养殖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人工诱导、苗种培育技术及工艺;通过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逆性强等优点的夏鲆与牙鲆杂交后代,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养殖产业前景的人工杂交海水鱼种;首次突破了海水鱼类精原干细胞远缘移植技术,并建立了集鱼类种质细胞冷冻保存、移植、培育一体的技术体系,建立了海洋动物精子库,库存精子20000余份,并应用于种间杂交、异源精子雌核发育诱导以及苗种规模化生产中;建立了海水鱼工厂化流水养殖、陆海接力、封闭循环水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等40余项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科技鉴定成果9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等奖项7项,获得青岛市拔尖人才称号。现任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工业化水产养殖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td> |
● 1992.09-1997.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博士; ● 1985.09-1988.0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硕士; ● 1981.09-1985.06,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学士 |
● 2000.01-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 1994.11-1999.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脊椎动物研究室,副研究员; ● 1991.01-1994.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脊椎动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1988.07-1990.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重要养殖鱼类优良种质创制与生殖操作技术研究”重要养殖鱼类高效繁育技术(2018YFD0901204),2018/12-2022/12,606万元,课题负责人,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繁殖期大菱鲆雄性生殖细胞增殖和成熟过程及其机制解析(31472264),2015/01-2018/12,85万元,主持,结题; 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水鱼体系养殖水环境调控岗位(CARS-47),2017/07-2020/12,280万元,主持,在研; 4.中国科学院STS项目,高效海洋生态牧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KFZD-SW-106),2017/01-2018/12,11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结题; 5.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大西洋鲑鱼种高效扩繁技术工艺与示范(2017CXGC010K),2017/07-2020/07,200万元,主持,在研; 6.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深蓝渔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蓝色生命前沿技术-海水鱼类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2018SDKJ0302-4),2018/07-2020/12,6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7.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健康海洋”创新工程项目,海水陆基精准养殖系统与环境智能调控技术(2018SDKJ0502-2),2018/07-2020/12,5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8.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项目,生态工程化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技术研究(SD2019YY011),2019/07-2021/12, 100万元,主持,在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