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9/09—1990/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
1999/09—2002/06.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
1993—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研究方向
1.在国际上首次开创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低渗透非线性渗流新模型,该模型是多孔介质渗流的一般表达形式,达西模型及拟启动压力模型是其特殊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低渗低速非线性渗流完整理论体系,首次实现了低渗储层非线性渗流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及相关理论。本理论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指导低渗油田开发中,对我国丰富的低渗透储量的动用具有重大意义;
2.常规油田开发分析,提出优势流场理论,实现了流场分级分析,对剩余油分布的确定和挖潜有重要指导意义;
3.针对高含水和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长期注水冲刷导致储层物理特征参数发生很大变化,原基础理论不适应目前开发状况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时变油藏开发技术理论,编制具有知识产权的时变油藏数值模拟软件;
4.改善注水开发的三次采油方面,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编制工作,实现了从地质数值模型和动态模型建立、实时动态分析等有效快捷的一体化系统;
5.油藏工程软件开发与集成(地质资料处理、开发过程动态模拟、模拟结果后期处理软件的研制与集成);
6.海上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试井与产能、低渗油气藏开发技术、流场重整技术、油藏储层时变数值模拟);
7.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方法(致密砂岩气、致密砂岩油、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储层渗流机理与开发技术研究)。
◎学术兼职
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
多次担任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指导老师和总决赛评委专家;
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大学学报、矿业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承担科研课题
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总公司和油田等各类科研攻关项目近80项,其中承担“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2项,“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3项,“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获各级科技奖励15项,油田重点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代表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页岩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流动特征及产能评价方法研究”、“基于新模型的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
2、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与非线性渗流基础模型研究”、“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数值模拟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数值模拟技术及井网优化研究”、“厚层非均质性气藏产能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低渗特低渗油藏耦合力学特性的多重介质模拟方法”
3、中石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系统与井网优化评价技术研究”、“关键注水技术政策定量化研究”、 “低渗透油藏软件包编制”
4、中石化:“考虑储层物性与相对渗透率曲线动态变化的数模软件开发”、“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石炭系油藏描述及开发方式研究”、“整体深部调驱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等等
◎获奖情况
1、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研究—单砂体剩余油快速动态分析系统 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获教育部科学进步二等奖;
2、多元热流体吞吐增产关键技术及矿场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深度治理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精细油藏描述计算机软件集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5、《油藏工程》省级精品课,山东省一等奖,主要建设者;
6、2005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大科技成果的奖励;
7、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8、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研究-软件系统,山东省计算机成果二等奖;
9、《油藏工程》优质课,中国石油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
10、精细油藏描述计算机软件集成,胜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11、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研究应用,获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2、电位法井间监测技术研究应用,获大港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3、枣园油田采油方式优选,获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4、基于油砂体快速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5、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16、复杂断块特高含水期油田均衡驱替效益稳产关键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