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石油及其炼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不仅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影响渔业生产,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此外还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旅游业发展。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收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但这些处理方法都不能彻底处理,有的还能引起二次污染,所以生物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结构不同的表面活性分子, 是七十年代后期国际生物工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课题。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 在其代谢过程中分泌产生的一些具有一定表/ 界面活性, 集亲水基和疏水基结构于一分子内部的两亲化合物, 称为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 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更多的优点, 如更低的毒性, 更高的生物降解性, 更好的环境相容性, 更高的起泡性, 在极端温度、pH、盐浓度下的更好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也由于这些优点, 使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保、石油开采、制药、食品加工、生物修复等行业上的广泛应用, 并有可能替代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近年来,环境友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和使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预计到 2010 年,生物表面活性剂将占领市场 10%的份额,销售额达两亿美元。
本课题组在对大连地区海洋放线菌资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株海洋戈登氏菌S104,并研究了其对烃类、多环芳烃和石油的降解能力。S104 与 Gordonia alkanivorans具有较高的相似性(99.7%),因此命名为烷源戈登氏菌,但是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与烷源戈登氏菌模式菌种 KCTC9951 有明显区别。该菌可以多种碳氢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生长,包括癸烷、十烷、十一烷、十六烷、十九烷、二十二烷、二十八烷、萘、蒽、菲、芴、三联苯。可降解柴油、石油、豆油、橄榄油等油类,也可以液体石蜡为唯一碳源生
长,可在浓度高达 8%的柴油中生长,同时可降解原油,显示了在原油柴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戈登氏菌 S104 在柴油中生长可产生明显的排油圈,薄层层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液体石蜡、废植物油和废柴油等产生糖脂类表面活性剂。
所属产业
其他
所有权人/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专利状态
可产业化
合作方式
其它
联系方式(电话)
18150019696;17350754772
成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