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平台
---------Part 1 -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
管理中心
存放冻干菌种的冷库
概述
海洋是微生物资源的宝库,有大量的新资源等待开发。海洋微生物在新型活性物质筛选、工业用极端酶与生物催化剂开发以及污染物生物治理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Marine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MCCC)负责全国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藏、供应与国际交流。为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检验检疫等部门提供各种菌种服务,包括资源共享与委托保藏。中心每年平均提供菌种和信息共享1000株次,开展服务2000多次,有力地支撑了海洋抗附着活性物质、深海药源库建设等。
MCCC设有冷冻真空干燥菌种保藏库、液氮冻结菌种保藏库和超低温冰箱冻结菌种保藏库。目前MCCC库藏海洋微生物3.2万株,已建成世界库藏量最大和种类数最多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这些菌分属于1380个属,5230个种,其中细菌2.9万株,酵母1000余株,丝状真菌1000余株,古菌57株以及噬菌体6株。MCCC海洋菌种资源种类新颖多样,应用潜力巨大。从分离的海域看,已经涵盖了国内海洋微生物的所有的分离海域和生境,来源多样,除了我国各近海,还包括三大洋及南北极。
--------Part 2 - 中国大洋生物样品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概述
大洋“十一五”期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大洋样品馆(生物),是一个公益性共享服务平台,负责收集、保藏与规范管理我国大洋调查获得的各类生物样品,包括用于深海生物研究与资源获取的各类地质与环境样品及大洋生物样品、以及基于深海生物样品所衍生出的各类生物资源。
目前,已保藏了22个大洋航次近3000份的大洋生物样品,囊括了沉积物、硫化物、氧化物、锰结核、岩石及热液鱼、盲虾、螺、贻贝等多种类型的生物样品,以及1万余株的大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同时也保藏了大洋基因和天然产物资源等生物基因资源,成为大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等项目的重要服务保障,为大洋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在全球大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方面的话语权,为国家深海权益提供支撑。
未来,契合国家“蛟龙探海”工程,中国大洋样品馆(生物)将进一步保藏和共享大洋和深海的生物样品,为社会提供更多样品共享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Part 3 - 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海洋仪器展示
概述
海洋三所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于2012年建成,现有30万元以上的室内大型贵重精密仪器91台套,总价值近亿元。平台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仪器预约,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现已为国内数十家高校、研究所提供分析测试服务。
平台由七大功能实验子平台构成,技术服务研究领域涉及生物、生态、化学、核辐射、大气、水文与地质等多个学科。平台致力于在材料分析方向、生物医药方向、农残及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等关乎社会民生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服务。在材料分析方向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区 X 射线荧光分析仪等设备,可对样品表面的形貌及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原位无损半定量分析。在生物医药方向拥有各类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以及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可对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进行鉴定,对细胞根据其内在差异进行分析分选。在农残及食品安全检测方向拥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设备,可对常见农残进行鉴定,对污水等污染物来源进行示踪分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检测,对食品重金属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Part 4 - 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设施设备
概述
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打造以中试技术研发为特色的技术能力,可大幅度降低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难度,促进行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建成高标准研发场所3000平方米,以模块化的方式配备较为齐全的各类中试设备,实现了对行业核心中试装备的系统化整合。
平台构建了将源自第三方实验室的小试技术成果,经公共服务平台中试放大后在企业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并能帮助企业完成生产线设计与操作人员培训,该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已有鳄鱼系列产品、昆布多糖产品、小分子肽产品等高校的实验室科研成果经平台中试放大后,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成功案例。
平台可针对企业多样化的技术需求,开展个性化技术服务,包括:中试设备的免费试用、新产品的委托开发、实验室技术的中试和工程化、产品品质的提升、新项目的联合申报、生产工艺局部或整体的优化、产品的委托代工、样品的检测服务、技术人员的委托培养,以及配方的优化研究等。
平台的技术服务已向全国扩展,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产业园区无需投入巨额的平台建设和维护经费,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该中试平台,由政府或园区每年支持部分平台运行费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即可帮助当地企业获得技术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该“柔性引进” 模式已在石狮市得到成功应用。
截至2020年12月,平台累计为50余家单位所提供了80余项技术服务(免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60项(收费),发挥了很好的公益性服务作用。鉴于平台在服务模式创新、技术服务成效、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平台在2020年11月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全市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绩效考评活动中,获得优秀等级,位列公益类平台第一名。
--------Part 5 - 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概述
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由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支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20余家在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与开发利用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科研单位参与建设。
项目包括海洋药源动物库、大型药源海藻库、药源微藻库、药源微生物库、核心种质库、基因库等种质资源保藏实体库及种质创制、展示、规模化制种技术平台,制订了种质资源分类分级并建立良好的开放共享机制,可提供技术服务,药源生物种质资源,仪器设备共享等。
--------Part 6 - 海洋天然产物筛选与活性
评价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概述
平台拥有SPF级动物房、细胞培养室、蛋白核酸功能检测室、免疫组化及病理分析实验室等;大型仪器有高内涵高通量筛选系统、流式细胞仪、多功能酶标板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紫外分光分析系统、生物安全柜、大型高速离心机、小动物血生化分析仪、免疫组化及病理标本制作分析系统等;有分子及细胞筛选模型近30种,如抗肿瘤、降糖、降脂、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动物水平的评价模型近40种;从化合物活性筛选、功效及安全性评价形成了完整的筛选与评价的研发体系,能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
--------Part 7 - 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概述
围绕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需求,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设“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平台”,包括酶制剂与酶利用研发平台、活菌制剂研发平台、海洋微生物产业化共享设备平台等三个子平台,服务于海洋微生物制品产业化开发,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孵化平台。平台围绕海水健康养殖微生态制剂、生物除油剂、生物抗菌剂等一系列技术的开发,多项专利转化多家企业,形成系列产品,带动海洋生物经济的发展。
合作方式:面议
可添加下方老师企业微信咨询
段老师|1895009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