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色健康养殖模式行动

——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高位池轮养技术模式


实施地点

漳浦县、龙海市、霞浦县等沿海地区


行动内容

受气候变化、养殖环境、苗种质量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凡纳滨对虾病害频发,养殖成功率难以保证,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夏季池塘如高位池空置率高,养殖经济效益降低。采用“白﹢黑”特色养殖技术模式[即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高位池轮养模式,一般为春季养殖凡纳滨对虾,夏季养殖金刚虾,秋冬季养殖凡纳滨对虾,该模式一方面利用了这两种对虾常见病害的差异,金刚虾病害相比南美白对虾较少,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常见高发的肝肠胞虫、虹彩病毒、“玻璃苗”等病害问题在金刚虾上较少发现,因此采用轮养方式可有效减少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的病原积累,降低对虾发病率,实现了减少药物使用量的目标。另一方面,金刚虾在高温期生长速度快、市场售价高,可有效填补夏季高温期对虾养殖空白,降低了池塘空置率,实现全年养虾不间断、成虾产品常年供应,显著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模式已在福建闽南、闽东地区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超1万亩。


产出与效益

2023年对龙海、漳浦和霞浦地区采用该轮养模式的养殖户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南美白对虾每茬平均投入19.4万元/亩,产量11000斤/亩,春季利润35.2万元/亩,秋冬季利润39.6万元/亩;金刚虾每茬平均投入14.6万元/亩,产量7500斤/亩,利润30万元/亩。


成效与成果

凡纳滨对虾﹢金刚虾高位池轮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对虾的优势,提高对虾养殖成功率,整体养殖成功率高达80%,同时利用两种对虾对病原易感性的差异,减少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的病原积累,降低了对虾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率,减少了药物使用。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年用药总量减少20%以上,用药成本下降15%左右,并提高了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

——双循环养鳗尾水治理模式


实施地点

诏安升马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漳州市诏安县建设乡马头村马头250号),采用水泥池精养模式,养殖对象为美洲鳗鲡,每口鳗池面积约250平方米,示范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行动内容

双循环养鳗尾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内循环系统与外循环系统的构建和使用。在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鳗池旁增设以“空压机﹢气提泵”为动力的集污、沉淀、曝气回抽的三级水处理结构附属池(类似于为鱼建立厕所或卫生间),建立“养鳗池﹢附属池(鱼厕所)”的池塘内循环结构布局,附属池面积约为鳗池面积的45%左右,即250平方米鳗池的鱼厕所面积约为10~12平方米,并将浓缩的污水排入外循环系统进行尾水处理。在外循环水处理系统中,采取沉淀、过滤、气浮、压滤等去固技术,将鳗鱼粪便等固形物大量去除;通过高效增氧、菌藻培水稳水等技术措施,实现尾水的再利用。该技术已获得多项技术专利。


产出与效益

根据2022年7月以来在该养鳗场开展双循环养鳗尾水治理模式,一是产出情况,养鳗成活率约95%,按8元/尾的苗价计,1年平均可养鳗450吨,平均单产达22.5千克/平方米。二是经济效益,每吨鳗平均卖价7万元/吨,平均成本(含投资折旧、管理费)为56771.3元/吨,每吨鳗效益约13228.7元。三是总产值3150万元,总利润595.29万元,平均收益297.65元/平方米。


成效与成果

一是节水减排效果好。内循环技术系统使得鳗池排水量减少了70%以上,达到很好的减排效果,为后端的外循环创造了很好的尾水处理条件;同时通过内循环、外循环养殖的统筹运用。与传统鳗池大排大灌模式完全不同的是,从2022年7月初采用双循环养鳗技术示范后,已实现超过1周年的“零排放养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佳,符合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用前景广阔。二是鳗鱼生长好。通过内循环、外循环的统筹管理,降低水中粪便等污物含量,使得鳗池水质稳定,水溶氧基本都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养殖过程的摄食状况良好,多数池的鳗鱼在选别后就可进行投喂。同时,由于养殖水环境良好,有效控制鳗鱼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全程实现了“无抗养鳗”,从而保证了养出的成品鳗鱼高品质。三是饲料效率高。鳗鱼摄食良好,饲料效率达到75%以上。根据养殖实际,3P鳗投饲率可到1%左右,10P鳗可到2.2%左右。四是养殖效益好。如上所述,每吨鳗鱼效益可达1.3万元。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严管要求下,其效益更具发展优势,推广前景广阔。


水产养殖精准减量用药推广行动

——宁德市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医院)


实施地点

蕉城、霞浦、福鼎


行动内容

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医院)由“四级服务网络”构成,包括市级绿色养殖服务中心(渔医总院)、县级绿色养殖服务站(渔医分院)、海上绿色养殖服务部(岸上门诊部)和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点(海上巡诊中心),主要职责是利用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医院)各级机构的设施设备,充分发挥中心(综合)实验室、技术服务队、技术专家组等力量,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规范开展渔病坐诊和巡诊、渔病监测和预警、苗种产地检疫和药残快检、技术咨询指导、培训及科普宣传等工作,让渔业从业者享受高效便捷的公益技术服务,有效解决渔病寻医难、用药不规范等问题,提高渔民群众渔业绿色养殖技术能力,保障渔业增产增效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今年,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医院)组织市县两级技术服务队开展了渔病检测、病害预测报、渔病坐诊巡诊及线上咨询指导等病害防控工作,共完成了大黄鱼、鲈鱼、石斑鱼等鱼类刺激隐核虫病、虹彩病毒和内脏白点病检测386批次,在市局网站发布水产养殖病害预测报7份,开展岸上坐诊与海上巡诊200多次。同时,在相关微信群发布病害预警信息200多条次,并及时解答群众咨询,全年累计服务渔民5000多人次。


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推广行动

——海参高效配合饲料的示范应用


实施地点

霞浦县沙湾海域


行动内容

一是多剂型海参配合饲料的开发与应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通过进一步研究福建省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营养需求,在片状海参配合饲料的基础上,开发出1种颗粒状剂型的海参专用配合饲料,片状配合饲料主要用于海区筏式吊笼、网箱的成品参养殖,颗粒状配合饲料则主要用于车间稚幼参养殖,实现了海参养殖过程的配合饲料替代全覆盖。同时,出于调整、改善宿主机体和微生态环境的目的,积极探索尝试在海参配合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中草药提取物,规模化生产2种海参功能性配合饲料1000吨,在霞浦海域推广应用。二是传统饵料以及海参片状配合饲料不同投喂量间的养殖效果对比评价。在霞浦县沙湾海域,海参配合饲料投喂示范基地约300口网箱(规格3.3米×3.3米)中,投放平均规格46.22克/头的仿刺参苗种28000千克,开展为期4个月全程投喂海参配合饲料养殖。


试验设置3个组

海带投喂组(对照组),投喂传统饵料(传统饵料的饵料系数为5左右);3%配合饲料投喂组:投喂片状配合饲料(片状配合饲料的饵料系数为2左右),投喂量占海参总重量的3%;5%配合饲料投喂组:投喂片状配合饲料,投喂量占海参总重量的5%。


产出与效益

3组海参经过10天的分别投喂后,现场随机抽笼测定每组海参的平均体质量,计算出海带组(对照组)、3%配合饲料投喂组、5%配合饲料投喂组的10天累计增长率分别为6.81%、16%和19.93%。与传统饵料海带投喂相比,配合饲料投喂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


养殖4个月后,经测量,发现海带投喂组和配合饲料投喂组的海参增重率相当。但以同等养殖条件分别养殖相同体量的海参为前提,经计算,投喂配合饲料的每斤海参投喂成本(包括饵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可节约27.5元。因此,在节约养殖成本上投喂配合饲料具有一定优势。


成效与成果

根据海参摄食特性和消化机能优化选择海参饲料加工工艺,开发出2种低污染、高效的海参功能性配合饲料,在海参主养区霞浦海域得以推广应用。其中,片状配合饲料因其营养更全面,除了各种综合藻类,发酵原料等,仅有少量扩充海参肠道的海泥,基本符合饲料食品卫生要求,相较传统饵料不仅具有更好的养殖效果,且片状饲料在海区吊笼中的耐水率可达72小时,基本满足海参三天一喂的生产投喂周期,有效解决了海参传统饵料流失率高、利用率不足的缺点。饵料系数仅为2左右,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更易得到养殖户的认可。


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

——仿刺参“福参1号”新品系选育


实施地点

宁德、漳州等地


具体内容

一是海参种质资源库建设。以仿刺参(刺参)为主要保存品种,收集辽宁群体、山东群体、河北养殖群体、福建平潭自繁群体的活体种质,以及国内其他经济海参品种(花刺参、糙海参、黄疣海参、玉足海参、方柱翼手参等),构建海参活体种质资源库,现保存各品种海参活体种质3000余份。保存经济海参DNA、RNA、精子等种质样本200余份。开展海参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破译仿刺参、玉足海参、花刺参、黄疣海参、强壮翼手参、方柱翼手参、可疑翼手参等多个海参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二是仿刺参“福参1号”新品系选育。以多年、多轮度夏的大规格成品参作为基础选育群体,开展亲体培育、生殖熟化、亲体催产、幼体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仿刺参在南方的全人工繁育;选育出仿刺参速生长品系、耐高温品系和抗病品系,选育的速生长家系较对照组生长速度提高41.39%,选育的抗病家系较对照组成活率提高29.70%。开展海参基因组、温度胁迫下转录组测序和外泌体miRNA测序分析,为解析高温胁迫下仿刺参的耐高温机理研究提供思路。


产出与效益

今年10月12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参创新团队在霞浦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完成国内首次秋季海参种参的规模化繁育,共计收获受精卵2亿余粒。今年4月,团队以1000余头“福参1号”新品系成品参,采用低温培育和程序性控温模式,在度夏期对成品参的性腺发育进行全程调控,于10月成功达到性成熟并成功催产。海参秋季繁育是目前国内海参养殖产业中的一种新尝试,通过亲参性腺的控温培育,选择在秋季适宜的水温条件下使其性腺成熟产卵,可以在13月龄时即可达到适合海区吊笼养殖的15~20头/斤苗种规格,有望早日实现规模化海参苗种在福建地区的本土化供应。


成效与成果

截至目前,通过与海参育苗企业合作形式,创新团队开展“北参南繁南育”,累计孵化海参幼体超3亿只,培育稚参8000余万头,成功实现海参在福建的规模化繁育。同时,为实现仿刺参在福建的周年养殖,团队创新了室内人工育苗、室外池塘养殖、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构建的“室内培育﹢池塘养殖”模式,13月龄海参最大体重可达170克,平均体重为130克,经过一周年养殖即可达到成品参规格;而“室内培育﹢网箱度夏﹢吊笼养殖”模式,24月龄海参最大体重为305克,平均体重为186克,成功实现了福建省海参苗种培育与主产区养殖的产业衔接。下一步,团队将积极拓展“秋季室内育苗﹢筏式吊笼养殖”模式,构建适应福建省的海参育繁推产业技术体系。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