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信息来源: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新华网等





近日,全国各地两会陆续召开,沿海省市众多代表委员从加快建设海洋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蓝色粮仓”、优化海洋牧场布局等多个角度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0位沿海省市两会代表委员发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内容吧~






1、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加快海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向海图强提供人才支撑

“河北省拥有长达487公里的海岸线,有3大港口4大港区,但长期以来,河北的沿海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海洋科技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今年河北两会上,九三学社河北省委提出建议,加快河北省海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向海图强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建议,加快合理布局职业院校海洋科技专业群,根据各地产业带的功能分布、产业链条、岗位设置的要求,推动河北省各职业院校科学合理定位,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专业并逐步形成各具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群。


同时,建立职业院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调整联动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更好衔接,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着重改建和新建一批与河北省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相衔接的门类齐全的职教海洋科技专业。在统筹调整并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大力鼓励中职、高职学校开展海洋科技专业,逐步扩大海洋科技专业招生计划并引入企业共建“海洋学院”,做强产教融合,为建设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提供人力支持。






2、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宏舟:做好蓝色文章,将上海打造为国家远洋渔业中心城市

△上海市市人大代表王宏舟 新民晚报记者 李永生 摄


王宏舟认为,上海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海洋底色的城市,要发展海洋经济,做好蓝色文章,建议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推动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研究院将上海打造为国家远洋渔业中心城市、国际远洋渔业枢纽城市,探索走出一条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新路径、新模式。


“我们要看到,我国渔业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只能算是一个‘渔业大国’,”王宏舟指出,“离成为一个‘渔业强国’还有极为漫长的道路要走。我国渔业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产业结构性矛盾明显,现代科技支撑不足,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王宏舟代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渔业发展国家高端智库。汇聚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推动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研究院”,开展国家重大渔业政策论证评估。智库将主动对接国家“农业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聚焦我国渔业现代化和全球渔业治理领域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我国渔业产业创新升级、高质量发展和渔业现代化建设,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全球渔业蓝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二是打造渔业治理人才培养培训国家平台。立足国际与国家两个层面,一方面拓展渔业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设立渔业和水产养殖高级研修班,开展高素质涉渔涉海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和对外渔业技术人才培养援助;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多方位渔业、渔政人员培训,为渔业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


三是承担国家全球海洋治理平台枢纽功能。深度参与全球渔业治理,用科学数据构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国际海洋资源战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向国际社会大力宣传我国严格遵守养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船队规模、严厉打击 IUU 渔业活动、严格规范捕捞行为、积极保障船员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实践。参与国际海洋和渔业谈判及履约,深化与全球性、区域渔业组织合作。






3、浙江省政协委员徐燕峰、李盛:沿海大省如何建好“蓝色粮仓”?

△浙江省政协委员徐燕峰


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燕峰应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尽快明确“哪里养、养什么、用什么装备养”等问题。


“规划环评工作要基于环境承载力,包括明确各海域养殖品种的养殖规模、养殖密度等,做好跟踪监测、评价与预警,从规划源头避免或减少深远海养殖对养殖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徐燕峰补充说。


针对深远海养殖如何尽快形成产业链,徐燕峰重点提到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如在贷款、税收、补贴等政策上给予投资主体优惠,加强政策性保险配套,努力构建企业愿意投资的容错机制,逐步建立综合的深远海养殖产业体系。


当前,耕海牧渔还需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养殖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促进相关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盛


对此,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盛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探索研发适合浙江海域大规模养殖的海藻、海草品种,着力推进海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比如通过‘产业、文化、人才、资本+海洋牧场’模式,量身定制建设人工鱼礁、生态养殖、海上休闲、旅游海钓、文化传播、数字装备等,逐步形成‘一场一产’的特色海洋牧场产业。”李盛解释。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特色人工鱼礁+特色水产品+休闲渔业+文旅结合”的海洋牧场发展规划,通过计算投入和产出,建立全域化海洋牧场产业技术体系,打造“生态链、文旅链、产业链、海岛链”四链融合,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岛礁型海洋牧场。






4、浙江省政协委员朱文荣:优化海洋牧场布局,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省政协委员朱文荣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要地,水产品提供了全球15%的动物蛋白供给。深入推进海洋牧场的空间布局,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杭州参加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日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优化海洋牧场布局,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通过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朱文荣委员从事海藻的科研、养殖、加工和贸易,对经营“蓝色粮仓”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说,浙江省传统海洋牧场起步较早,10多年前,就在象山港海域建设了东海第一批资源增殖养护型的海洋牧场试验区。和黄海渤海海区的海洋牧场绝大多数以渔业产出为目标所不同的是,我省已建立的11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主。


“海洋牧场不但应发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功能,也理应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朱文荣委员认为,建设具有高效经济产出能力的海洋牧场,是浙江省海洋牧场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力发展海洋牧场,首先需要足够的发展空间。朱文荣委员建议,应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为海洋牧场建设腾挪足够的空间。


发展绿色低碳模式,实现海洋牧场减排升级。在朱文荣委员看来,建设海洋牧场绝不是涸泽而渔,而是要成为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他建议,在海洋牧场的建设运营中,要考虑地域特色,重点推荐绿色低碳的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在优化生态方面的作用。


向远海进军,重点发展深远海海洋牧场。朱文荣委员介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牧场的内涵正发生着变化。目前,全国各地的桁架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022年已在青岛交付使用。他建议,浙江省海洋牧场的建设也要密切关注技术升级,发展深远海海洋牧场,助推渔业养殖提质增效。






5、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翼:推动“陆海港”一体化 加速福建沿海兴海强市

以泉州为例,当前的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海洋资源转化不充分、海洋产业结构不完善、陆海统筹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兴海强市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翼说。


对此,他建议,强化政策扶持与资源保障,设立兴海强市专项扶持政策和专项补助资金,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将相关产业化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保障用地需求,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资金的投放规模。


要推动海洋产业技术升级,引领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张翼认为,要在当前海洋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初加工和预制菜、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档升级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旅游等传统支撑产业,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他还建议,要加强协同联动,推动陆海港一体化建设。具体包括:

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切实完善陆海衔接的区划、规划体系与标准体系,协调联动陆海信息共享;

推动港产城建设,按照“前港中产后城”模式,持续提升港口能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引陆下海”,引导陆域龙头企业开展海洋经济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延伸拓展海陆结合细分领域。






6、广东省政协委员谢萌:建设“蓝色粮仓”,推动广东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谢萌


谢萌建议积极支持深远海养殖用海,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优化养殖用海布局,简化用海前期审批环节,实行市场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


“通过现代化装备与技术的运用,让深海养殖不再‘看天吃饭’。”谈及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赋能深远海养殖,谢萌提出,要加大对抗风浪的养殖装备、智能管控设备、疫病防治设施等研发和生产;做精做好水产种业,挖掘保护传统优势品种,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质新品种,实现养殖智慧化、产品高值化。


谢萌还建议,要提高海产养殖抗风险能力。构建海洋牧场补助制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创新发展海水网箱水产养殖风灾指数等保险业务,为养殖企业损失“兜底”,让海产养殖从业者“端稳饭碗”。






7、广东省政协委员雷震:增强广东改革发展“蓝色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雷震


海洋经济是广东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经过认真地资料查阅和走访调研,雷震和民盟珠海市委会委员们发现广东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瓶颈,如海洋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小、海洋金融创新不足、生态持续改善任务艰巨等。


为此,雷震建议,一是要持续做强“蓝色产业”,构筑结构更加均衡的海洋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保障粮食安全;三是要推动创新“蓝色金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四是要不断提升“蓝色生态”,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以及东西两翼均衡发展,用好港珠澳大桥,加快推进建设深中通道、深珠通道,聚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岸区位优势所发展的各类‘蓝色产业’。”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雷震表示,可以加快创建蓝海科技产业园,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并加强深海渔业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探测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围绕“蓝色粮仓”建设,雷震提出可以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打造渔工结合、渔游结合的“海上粮仓”。同时,建议建立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发展浅海贝类养殖、深远海养殖、种苗、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培育现代渔港经济区,打造集现代渔业生产、海产交易、海洋旅游等为特色的渔港综合体。


如何金融赋能新兴海洋产业、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增强产融结合发展?雷震认为可以充分运用港澳金融市场和资源提升“蓝色金融”创新能力,支持优质涉海企业运用港澳、深圳等境内外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同时,鼓励特色金融机构或专营机构集聚发展,加快推动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地,推动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


“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绝不能抛之脑后,美丽海湾建设仍任重道远。”雷震表示,不断提升“蓝色生态”才能助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完善入海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非经营性公共海滩保洁体系与管理维护体系,构建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和处理体系,推动建立海洋牧场碳汇评价体系,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同时,完善纵深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围绕红树林营造修复、海岸线整治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落地实施,进一步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沙美”的美丽海洋。






8、广州市人大代表邱波:广州应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在邱波看来,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广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海洋产业基础扎实、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港口配套条件优越、冷链物流便捷等发展条件。但也潜在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近海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推进,对海洋牧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广州应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为此,邱波建议,进一步完善优化综合管理机制。设立海洋牧场专门管理职能部门,专责海洋牧场发展及运营管理工作,将海洋牧场审批权限进行分级分类的收纳和下放,制定相关指导性制度对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明确,加强海洋牧场的检查标准和执法依据。在监管方面,组建海洋牧场综合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督,严把海钓基地认定资质,严审海钓船审批标准。


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根据国家已确定的海域功能区划,围绕海洋牧场建设资源养护的主线,推进以海洋牧场区域性综合开发,试点建设海洋牧场观测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相融合、水上平台和水生生物可监测、鱼贝藻养殖立体化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种业创新链建设。


同时,打通海洋牧场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在上游聚集育苗、养殖、饲料等产业建立一体化基地和园区,在下游搭建产品电商营销体系,同时开发餐饮、旅游等产业海陆复合体,发挥广州特色农业和粤菜品牌优势,推进海洋牧场同设施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等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打造完善“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宽海洋渔业场景与海洋牧场模式,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深远海养殖工船,提高渔产品存储和加工能,完善开发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有机融合。要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广州市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业等科研力量,集中优势,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单位同科研院所、高校有序有力对接,充分调动海洋牧场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谋划建设海洋牧场多领域、多层次专门科研队伍,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洋牧场污染防治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信息互通。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提升海洋牧场创新能力,形成海洋牧场综合开发建设的技术模式、产业化示范区和研究基地,夯实海洋牧场建设的技术基础。






9、海南省政协委员高人伯:建议打造海底算力中心

△海南省政协委员高人伯


在高人伯看来,在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海南具备开放的政策优势,享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投资自由化和数据有序自由流动等等,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产业链不完整性、场景应用有限性以及人才不足等方面。


因此,高人伯建议,首先可以打造海底算力中心,算力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结合海南的资源优势,可以考虑打造海底算力中心,服务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供给体系的建设。海底数据可以充分利用海上风电、海上石油平台等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所在海域也可以包容海洋牧场、渔业网箱等生态项目。结合海南的跨境数据流动的政策优势,海底算力中心可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RCEP国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形成海南算力中心的吸引力和品牌。


同时,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通数据共享、数据流动、数据交易堵点,建立完善的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体系和运营机制。






10、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田丽霞: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海洋经济,在全省打造水产种业高地

△海南省人大代表、东方市委书记田丽霞


在全省打造水产种业高地

“东方作为滨海城市,有116公里的海岸带,且遍布了七港八湾,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些基础,未来也有发展的潜力。”田丽霞表示,东方将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海洋经济 ,逐步建立一二三产相融合的渔业产业体系。


在一产方面,做好三大抓手。第一是东方在全省水产种业方面有优势,要打造水产种业的高地。第二是以八所中心渔港为核心,打造渔港经济区,把7个渔港全部贯通起来,每一个渔港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做好深海网箱养殖和海洋牧场。


在二产方面,东方重点做好水产品的加工,包括水产品的初步加工、预制菜项目,以及保健品,这些项目都在洽谈过程中。


在三产方面,东方要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养殖和文旅结合起来,既可以在下面做深海网箱养殖,同时它的平台上可以提供游客的吃、住、游等。田丽霞表示,目前正在和中船在洽谈这个项目,预计今年内落地。


下一步,东方将加大力度发展海洋经济,着力优化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结构合理、相互协同、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向海洋强市迈进。




* 由“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 编辑与整理。文章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