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5期 总第272期

2024.4.20-4.26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

【海洋政务】
2024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启用
我国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江苏试行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
我国首个海区渔船推荐航路公布实施

【海洋产业】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正式开钻
全球最大江海移动船坞完成出海运输任务

【海洋科研】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出坞
上海海洋大学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问世
同济大学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开建
我国海洋新物种研究获国际资助
南京理工大学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学术论坛】
第九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论坛召开
海南卫星遥感新质生产力创新研讨会召开
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第三届未来海洋论坛
江苏海洋大学研讨智慧水利和智慧海洋建设前沿问题

【国际海洋动态】
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第19届年会闭幕
“海洋十年”大会发布《巴塞罗那声明》
国际组织呼吁欧盟加强底拖网捕捞监管
多国开展极地地区海底探测和测绘
全球珊瑚礁正在经历第四次大规模白化


      

海洋政务


2024版国家地理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启用

4月24日,2024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正式启用。通过融合最新的地理信息科技,2024版“天地图”具有更丰富的地图数据、更完善的服务功能、更多样的地图产品。截至目前,“天地图”在线服务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总量达3.3亿条,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全部陆地国土,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陆地国土的98%。2024版“天地图”首次开放多时相影像专题,公众可查看32个省级节点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影像;新增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等100多个城市建成区建筑物立体展示功能,支持居民地、建筑物的三维立体可视化浏览;新增全球地形山影服务,支持地形山影与矢量地图、影像地图叠加展示,直观表达地面起伏变化。此外,2024版“天地图”还优化了地名检索服务,提升了地名查询匹配准确度;结合应用需求,扩展了城市搜索接口,提升了接口的易用性;优化了地理编码功能,提升了地址匹配精准度;重构了数据可视化引擎,扩展了水波图、亮度图等多类可视化模板,大幅提升用户数据共享的便捷性,在专业地图上更凸显个性风格。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我国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灾情总体偏轻,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3年,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伴随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13次海洋灾害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5.1亿元,死亡失踪8人。与近十年(2014~2023年)平均状况相比,2023年海洋灾情总体偏轻,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口分别为平均值的44%和29%。《202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5毫米/年;1993~2023年,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3.4毫米/年的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仍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的高位。我国自1989年开始发布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目前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和海平面变化监测评估体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江苏试行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

4月23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在南京举办《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新闻发布会。该《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该《办法》填补江苏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空白,是建立符合江苏省特色的海洋生态补偿专项制度的具体实践。《办法》在现有水环境区域补偿的基础上,将补偿范围由地表水拓展至海域,根据沿海各设区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情况,由省对设区市正向补偿或者由设区市对省反向补偿。《办法》提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补偿,主要包括基本补偿和同比变化补偿。基本补偿根据沿海设区市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的总氮浓度达标与否情况,按季度测算实施,标准为40万元/季度;同比变化补偿根据沿海设区市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的总氮浓度同比改善或恶化情况,按年度测算实施,标准为50万元/年。
(来源:新华日报)


我国首个

海区渔船推荐航路公布实施

近日,山东海事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布实施我国首个海区渔船推荐航路。该渔船推荐航路位于山东荣成石岛东南水域,东西长11海里,南北宽6海里,在海上通航密集区内为渔船留出一条航行通道,引导渔船有序通过石岛东南通航密集区,从而规范该水域通航秩序,防范商渔船碰撞险情发生。
(来源:闪电新闻)


      

海洋产业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

渤中26-6正式开钻

4月24日,中国海油对外发布,渤海油田渤中26-6凝析油田一期开发项目正式开钻,拉开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开发的序幕。经估算,渤中26-6油田能够开采原油超3000万立方米,提炼成汽油后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日常交通使用超20年,同时可开采天然气超11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家用燃气超60年,具有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渤中26-6是全球最大潜山变质岩油田,它的成功勘探开发,为渤海油田年油气产量上产4000万吨增加了底气和信心,提升我国海上深层钻完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向着海洋深层能源开发不断进取。
(来源:工人日报)


全球最大江海移动船坞

完成出海运输任务

4月23日,全球最大江海移动船坞——45000吨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四航永兴”号在江苏通州湾完成全国最大最重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浮装出海运输任务。这艘“超级海上移动船坞”是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半潜驳船,可以满足全球各大洋、各大江大河调遣运输和打捞救援需求,填补了我国浅港和河口水域作业的超大重载船舶的空白。本次完成出运的为新一代深远海大型风电安装平台,下水自重高达22000吨,是目前国内单体发运下水重量最大的风电安装平台。出海运输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四航永兴”号这只海上巨无霸、大国重器作为国家核心海工装备承担超级船机装备海上出运任务首战告捷,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来源:科技日报)



      

海洋科研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

及文物考古船出坞

4月20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出资建造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正式出坞。此次出坞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并建造,具备载人深潜、深海探测、综合作业支持、重型安全载荷等标志性功能,是一艘新型多功能船舶。船长约104米、排水量约1万吨,最大航速16节、艏艉双向破冰、续航力1.5万海里。下一步,船舶将开展出坞后的设备调试和系统联调、居住区域安装和装饰、船舶海试和科考设备海试等节点任务,计划于2025年交船。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上海海洋大学

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问世

4月20日,上海海洋大学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问世。该款软体仿生鱼模仿蝠鲼(俗称“魔鬼鱼”)的体态,翼展1米。虽然在空气中的“体重”达到35斤,但在水里游动却是灵活无比,令人真假难辨。当日,上海海洋大学展示了这款智能软体仿生鱼。该仿生鱼由上海海洋大学核心成员30余人的仿生鱼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取名“文鳐”。“文鳐”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时具备共融性、超仿生、隐身性三大优势,满足长续航、高机动、大负载、大范围作业需求。“文鳐”不仅外形仿生,且功能强大,仅3节微小电池,便可在水里续航3个小时以上,无论是转弯、360度翻滚,还是回旋,都可以畅游自如。“文鳐”可以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满足对鱼群的实时状态监测,实现全空间内水下鱼群智能识别与互动。它也可以作为观赏鱼,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软体仿生鱼不仅给观赏者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同时也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新一代“文鳐”将搭载华为芯片,实现智慧鱼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作为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一种创新形式,软体仿生鱼将在海洋科学、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同济大学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开建

4月25日,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在广州开工建造,该船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东海海域乃至全国科考调查的综合性平台。该船长82米,宽15米,型深6.9米,设计吃水4米,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黄埔文冲公司建造,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设计。该船可搭载作业型水下遥控机器人及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适应多样性科考任务,具有开阔水域自主航行、辅助靠离泊、远程遥控、船舶能效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智能船舶功能。该船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底设备布设回收、海洋工程地质等科考和调查功能于一体,综合科考能力强。该船建成后将服务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及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需求。该船预计于2024年底下水,2025年5月交付。
(来源:新华网)



我国海洋新物种研究获国际资助

日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公布了由ISA和世界海洋物种名录牵头、欧盟资助的分类学项目“一千个理由”入选名单。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周亚东副研究员牵头的“西太海山和印度洋热液区多毛类及棘皮动物新种鉴定”项目成为全球9个获批项目之一,这也是我国唯一的获批项目。作为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的项目,“一千个理由”征集到来自21个国家的65份项目申请,其中9项通过专家评审后获批,这些获批项目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中国等。作为我国唯一获批的项目,“西太海山和印度洋热液区多毛类及棘皮动物新种鉴定”旨在描述深海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的潜在新物种,揭示它们在国际海底区域的未知多样性。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南京理工大学

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张轩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型聚酯反渗透膜,克服了主流商用聚酰胺反渗透膜的多项原生缺陷,为下一代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新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实验结果显示,新型聚酯膜在耐氯性等指标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主流商用聚酰胺膜,其中一级渗透脱硼率近93%。由于新型聚酯膜沿用了商用聚酰胺膜的生产工艺,具备转入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相关技术目前已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学术论坛


第九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

论坛召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和DT新材料联合主办的2024(第九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论坛在宁波召开。本论坛以“发掘新增量”为主题,以全体大会、主题论坛、圆桌对话、专属对接等多种交流形式,解读政策新规、把握发展动向、探究创新技术、开拓前沿应用。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外高桥造船、中船十一所、中船七二五所、河钢集团、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中核、中广核、国核、阿克苏诺贝尔、立邦船舶、中远佐敦、海隆赛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等1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6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300多名参会代表参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海南卫星遥感

新质生产力创新研讨会召开

近日,海南空天信息研究院牵头、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项目共建单位西安航投星际云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在海南三亚联合举办了卫星遥感新质生产力创新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卫星遥感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金融行业等领域代表,从技术、资源、应用场景、商业合作等多维度共话卫星遥感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共谋产业发展新思路新实践。专家代表对“海哨一号”卫星及AIRSAT 星座建设情况、SAR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变革、以及卫星遥感与海南自贸岛建设、韧性空间规划响应、智能采矿、海洋监视监测、橡胶林种植动态监测、红树林和海草调查、海水养殖类提取、金融服务融合应用等卫星遥感不同领域做了分享。会上,“海哨一号”卫星参研各方与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运营代理协议,海南卫星海洋应用研究院、西安航投星际云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等单位分别签署了卫星遥感应用合作协议。旨在加快推动“海哨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在相关行业的广泛应用。
(来源:中科卫星)


中国海洋大学举办

第三届未来海洋论坛

4月20至21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未来海洋论坛: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范其伟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14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6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会议研讨环节分为五个主题研讨和一个圆桌会议。在主题研讨阶段,共有16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和“南海问题的焦点与难点问题”,各自就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在圆桌会议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前景以及南海问题的焦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研讨

智慧水利和智慧海洋建设前沿问题

4月22日,江苏海洋大学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水利、计算机、测绘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孪生水利关键技术、遥感大数据应用、算力网建设、遥感影像智能化解译关键技术等学科前沿问题、未来发展态势等,进行高水平的交流和研讨。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蔡阳,河海大学原副校长朱跃龙,江苏海洋大学校党委书记许峰,副校长申欣、马廷淮出席学术交流会。蔡阳应邀作“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与思考”学术报告。研究人员分别围绕“沉管隧道管节安装定位新技术研究”“海气界面智能感知组网观测技术研究”“海上丝路沿途台风引发叶绿素大爆发的动力气象学研究”“舆情智能态势感知综合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入侵检测与安全防御理论研究”“云计算中数据存储安全及可用性研究”等问题,分享了海底建设工程新技术、海洋测绘技术新应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发展规划等领域的新成果。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



      

国际海洋动态



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第19届年会闭幕

4月23日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第19届年会在青岛闭幕。本届论坛年会表决通过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3.0版)》和《灾害响应指南》情况更新等议题,深入研讨了修订《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章程》、成立无人系统议题研究工作组并由中国担任协调国等议题,分享了部分国家在论坛框架下人员交流、救援减灾、联演联训等领域的经验。年会期间还举行了高层研讨会,组织了30余场会谈会见活动。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第20届年会将于2026年由法国海军承办。
(来源:新华社)



“海洋十年”大会发布

《巴塞罗那声明》

近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大会的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发布了《巴塞罗那声明》,确定了今后几年“海洋十年”的优先行动领域。声明确定了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创造海洋科学和知识的优先事项,包括共同设计和提供科学知识,以了解海洋污染的全球分布、海洋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可持续水产品生产,鼓励可持续和具有气候适应能力的海洋经济项目,巴塞罗那市议会和巴塞罗那港已承诺建立一个专门关注蓝色经济的十年合作中心,发起的关于可持续海洋规划和非洲可持续海洋管理的新“海洋十年”方案也将有助于加强海洋科学的发展和传播。声明还强调了必须解决的跨领域问题,包括沿海城市会议等新的政策框架、确保海洋科学界的包容性、加快海洋素养进程、努力实现地域平衡、重视筹资渠道等。声明确定了海洋科学基础设施的关键要求,涉及数据、技术、知识等方面。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国际组织呼吁欧盟

加强底拖网捕捞监管

近日,海洋保护协会、海洋危机组织和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发布报告显示,欧盟90%的近海海洋保护区仍允许底拖网捕捞。报告分析丹麦、德国、爱尔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在2015~2023年海洋捕捞活动的广度和时数发现,上述7国允许在海洋保护区内进行的底拖网捕捞高达440万小时。其中,荷兰底拖网捕捞时数最多,其次是德国、丹麦和西班牙。报告呼吁欧盟对仍允许在海洋保护区内进行底拖网捕捞的欧盟国家采取更严厉的行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多国开展极地地区海底探测和测绘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局首次使用“南极光”号破冰船声学仪器,测绘莫森站周边水域海底地形,以强化对南大洋水域科学研究,并提升相关水域航运安全。澳大利亚南极局测绘及空间数据部主任乌苏拉·哈里斯表示,该破冰船所获数据将用于绘制新的海底地图,以支撑澳对南大洋渔业资源、海底地形等方面研究。另外,由意大利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乘坐意大利破冰船“劳拉·巴斯”号在南极进行了考察和探测,并发现了一处新的海底火山链。该火山链位于北维多利亚地彭内尔海岸以外海域,距离德国冈瓦纳站数百千米。该火山链在海底延伸约50千米,最宽处达到15千米,高度达1000米。研究人员还在该区域发现了第二条较小的海底火山链。此外,冰岛海洋与淡水研究所启动了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项目,旨在绘制冰岛周围的海底地形。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球珊瑚礁正在经历

第四次大规模白化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第四次,同时也是十年来第二次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随着全球海洋持续变暖,珊瑚礁白化现象越来越频繁和严重。自2023年初以来,所有热带地区均已证实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勒比海、巴西、东热带太平洋、澳大利亚大堡礁、南太平洋大片地区、红海、波斯湾和亚丁湾。此外,在印度洋的其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毛里求斯、塞舌尔、特罗姆林、马约特岛和印度尼西亚西海岸也出现了大范围的白化现象。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珊瑚礁调查报告显示,2023~2024年大堡礁珊瑚白化现象极为严重,受飓风、洪水、棘冠海星暴发等影响,珊瑚礁所遭受损失影响高于往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张海洋、田沐钊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