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空俯瞰,3000多公里的福建海岸线上,镶嵌着一颗璀璨“明珠”——平潭岛。126个岛屿、702个岩礁,亿万年地质变迁沧海桑田,为平潭造就“千礁百岛”。

茫茫大洋、海波蓝蓝。自古以来,平潭扼守着海上交通要道之咽喉,禀性擅海的海岛开拓者傍海而居,他们怀揣梦想跨险滩、闯暗礁,在与大海的朝夕“相处”中,滋养出乘风而来、寻梦深蓝的海洋文化,赋予这座岛城更加厚重的人文魅力。

历史钟情这片海。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积极向海洋要生产力,加快对海洋、海岸资源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综合性开发,奏响经略海洋的时代强音,一座欣欣向荣的和美海岛呼之欲出。


在平潭北部生态廊道附近,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拔地而起。(通讯员江信恒 摄)

深耕海洋富矿

平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被世人温柔地称为“岚岛”。这片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既是平潭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

登岛之初,平潭先民沿海岸线建起聚落,捕鱼狩猎、耕耘家园,留下了最初的海洋文化烙印。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就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被认为是海洋族群——南岛语族的“起锚之地”。

“钟门三镇,街衢初成。”平潭有史记载的船渡,可溯至唐朝。随着国家经济中心南移,这里广设码头渡口,渔业、海运及对外贸易发达,一时间市集、港口兴起,升腾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漫长岁月里,毗邻主岛的海坛水道迎来送往,诉说着古丝路的兴衰演变。一艘又一艘商贾渔船从平潭启航,满载货物驶往远洋通商,拉近了平潭与世界的距离。靠着“一柄橹桨下大洋”的冲劲与勇气,平潭人运营的船舶鼎盛时几乎遍及全国各大港口,远洋船队航迹遍布全球各大通商口岸。

守着一汪盈盈碧水,平潭人世代耕海牧渔,滋生了独特的渔家文化,这里出产的海带、紫菜、鲍鱼等海鲜教人百吃不厌。新中国成立后,捕捞行业一度成为平潭的支柱产业,顶峰时仅平潭流水镇(现君山镇部分村落)年捕捞量就达上万吨。

21世纪以来,近海渔业资源日趋衰退。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动养殖业等传统涉海产业升级,完成传统养殖渔排改造6.8万口、筏式养殖泡沫浮球改造1.8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休闲海钓基地配套工程(人工鱼礁项目)建设,嘹亮的“海洋牧歌”再度唱响。

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是平潭的“最美资产”。283个天然港湾、岙口星罗棋布,其中可建1万至30万吨级泊位的就有10多处。如今,金井港区、澳前港区一西一东遥相呼应,港口经济如火如荼。就在最近,平潭港迎来远洋渔船集中返港季,13艘远洋渔船满载渔获相继入境,发往全国各地的海鲜市场,撬动“蓝色粮仓”建设。

港兴通天下。平潭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这些年来,平潭大力发展对外物流贸易,持续织密对台客货运直航航线,通过“海空联运”构筑“平潭—台湾—全球”黄金通道,“大物流”风生水起。

“向海图强、掘金海洋”是平潭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从浅蓝到蔚蓝再到深蓝,平潭正掀起一场向绿向“新”的奔涌浪潮。



来源:新华社福建频道节选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