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供需大厅
需求大厅
我要找人才
我要找资金
我要找技术
我要找工作
我要找项目
供给大厅
发布成果
发布招聘岗位
发布融资需求
发布人才简历
发布技术需求
发布中试需求
涉海金融
涉海平台
前沿资讯
涉海活动
涉海政策
涉海新闻
专家智库
关于我们
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前沿资讯
涉海新闻
详情
我国海洋城市建设的进展与不足!现代海洋城市应具备五个特征!
224 阅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支撑未来经济的新增长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已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大国,但距离海洋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海洋科技能力还不够强、海洋产业结构还不够优、海洋开放能级还不太高、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亟待提升等方面。作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主体,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应紧紧围绕“四个转变”,即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在港口服务水平、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文化品牌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现代海洋城市应具备的特征
在现代海洋城市被提出之前,国内海洋城市多把建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作为发展目标。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深圳、青岛、宁波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海洋城市。随后,天津、厦门、青岛、连云港、舟山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目标。
现代海洋城市是“现代化先行”的海洋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节点作用,是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洋开放门户。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内涵,结合各界对城市海洋性与现代性的理论剖析,以及国内外现代海洋城市特点的总结,
现代海洋城市应包括以下五个特征。
港航服务硬核优质。
“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航运离不开港口,港航服务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引擎。一座现代海洋城市,应具有并充分发挥优越的航运区位优势,打造一批优质的航运骨干企业、现代化的航运服务体系和航运基础设施,其航运服务在全球应具有相对优势,成为区域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航运枢纽城市。同时,还要配套拥有优质高效的现代海事服务产业,服务于现代海洋经济生产消费,包括港口物流、海事金融、海事法律、海事咨询、海事科技等。
海洋产业高度繁荣。
世界著名海洋城市往往也是海洋产业高度活跃的城市。如,日本东京临港产业高度集聚,集中了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有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之称。现代海洋城市应拥有集聚水平更高、产业链更加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和矿产、海洋化工、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式发展,呈现海洋经济活跃、大中小企业聚集的繁荣之势。
海洋科教保持领先。
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是增强沿海社区和经济体系的适应力与恢复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工具和支撑力量。国际海洋城市均拥有全球先进的海洋科教实力,如,挪威奥斯陆的海洋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海上运输和海上油气工业两大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离不开奥斯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提供的强大后盾。现代海洋城市应能够依托国际领先的海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一流的海洋人才队伍,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潮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环境生态宜居。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问题,国际海洋城市纷纷开始践行“绿色+蓝色”的发展理念。针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威胁,现代海洋城市应具有较为完备的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较高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
海洋文化底蕴深厚。
现代海洋城市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成果,也要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世界著名的海洋城市均十分重视城市人文培育,如,新加坡的“心件”工程就充分反映了城市人文塑造的重要性。现代海洋城市是海洋人文的重要载体,能够依托国际化海洋科技博览、海洋文化会展、海洋民俗节庆、海上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
我国海洋城市建设的进展与不足
港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港航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港口发展取得巨大进展,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70亿吨,同比增长8.2%,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及七席。其中,宁波舟山港已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24年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跃升至第8位,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硬核力量”。但是,我国港航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现有的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装卸、储运和船货代业务,高端港航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服务企业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港航服务保障体制有待完善,高端人才缺乏等。同时,在海事仲裁领域,海事国际话语权仍比较弱,原因主要在于海事仲裁机构处于起步阶段,仲裁机构与仲裁队伍建设依然滞后,包括法律体系、仲裁规制等在内的商业生态也仍然不够完善。
海洋产业初具规模,但量质均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速。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4.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6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延续较快发展态势。积极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支持沿海城市实施了一批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如,2023年总投资60亿元的国药科技城项目落户青岛;5个总投资达16.5亿元的海工装备产业项目落地无锡,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但是,我国依然缺乏世界级涉海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海洋产业链“不长”,海洋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在量和质上与国际海洋城市相比均有所差距。
海洋科教实现突破,但整体实力依然偏弱。
在海洋强国建设大背景下,我国沿海城市在海洋创新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能源、海洋医药等领域均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50余家,全职涉海院士约占了全国1/3,2022年PCT专利授权量位居全球第6。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中,青岛由2023年的第23位跃升至第20位,成为近年来位次跃升最快的国内城市之一。但是,
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海洋科技力量依然较为薄弱,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较为缺乏,海洋经济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规模偏小。原因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灵活,科研环境有待优化,海洋高端领军人才不多,涉海高等教育规模不大等。
海洋生态大为改善,但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治理不断深化,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成效,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但是,我国海洋治理体系仍存在滨海地区规划管理事权模糊、管理手段不明确等问题,沿海城市之间共赢共享机制不够健全,不利于滨海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保护以及海岸带空间品质的持续提升。
海洋文化独特深厚,但海洋文化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涉海活动。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在海洋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如,宁波舟山不仅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还打造了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中国航海日、
中国开渔节
等知名活动品牌。但是,我国海洋文化的优势尚未形成强劲的市场吸引力,与国际海洋城市相比,海洋旅游品牌影响力差距依然较大。原因主要在于“港产城文”融合程度不高,文化地标不够清晰,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制约了城市文化吸引力的提升。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铸造世界一流强港。
海洋强国建设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扎实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应聚力服务新发展格局,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深化陆海联动,强化服务能级,尽快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海事服务行业体系,做大做强海事仲裁领域,提高国际话语权,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港口支撑作用。
建设海洋产业集群。
海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特别是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针对仍存在的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等现状,围绕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引导各地海洋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搭建一批高能级临港产业平台,加快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式发展,高质量构建集聚水平更高、产业链更加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勇攀海洋科技高峰。
针对海工装备行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较低、关键技术基本由欧美企业垄断、海洋生物医药多个重要领域仍处于孕育期等现状,重点海洋城市应紧紧抓住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
关键共性技术
,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各海洋城市应鼓励涉海高校、科研院校及科技型企业组建科学联盟,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开展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深远海开发等重大技术攻关,推动海上综合试验场、海洋立体观测网、智慧海洋数据中心、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科研设施建设,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策源地。
共筑海洋生态屏障。
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应合力构筑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协调一致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海洋污染、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处理突发事件等,共同参与提升海洋承载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建海洋文化品牌。
海洋强国建设要求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海洋文化,强化民族海洋意识,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人经略海洋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应进一步携手推进海洋文化发祥地建设、文化遗产和文物遗址保护等工作,共同挖掘具有标志性的海洋特色文化资源,高质量做好海洋文明“溯源”“塑形”“塑魂”“塑能”工作。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盛朝迅 魏丽;标题:现代海洋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蓝色”力量
。
转载自海洋知圈编排。
本文分类:
涉海新闻
本文标签:无
浏览次数:
224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4-10-22 16:06:16
本文链接:
http://hsfj.fzrjy.com/cms/shehaixinwen/6349.html
上一篇 >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东方电气海上风电研发中心落户福州
下一篇 >
我国成功研制首台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自主水下航行器!
中船海装多个风电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本月!福州将举办三场国际盛会
我国牵头制定智慧渔业领域国际标准!
海创动态|一周速览(11.25-11.29)
返回
大屏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5159723275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