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鸡不成席,无鱼不成宴。”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高品质、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成了消费者的心头好,这也给水产品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水产品因在水中养殖而发生难以察觉、难以治疗的病害一直是困扰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在传统养殖中,养殖户药物使用不规范等粗放的养殖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抵御病害,还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高效抵御病害,实现安全用药?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安全用药指导员制度”,建设“海上渔医院”、设立病害快检示范点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渔病寻医难、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实施结果表明,该省水产健康养殖骨干场(户)实现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13%,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23%,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

▲福建省快检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对虾进行病原体检测。资料图
制度先行提升养殖主体安全用药水平
“养鳗池优化改造后也能养殖大口黑鲈。”“咱们当地的山泉水流水养鱼最好。”“以后咱们也试试用复方中草药给大口黑鲈防病。”不久前,三明市三元区后洋村里十分热闹,42名渔业科技示范户在这里参加了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养殖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培训班上学到的内容,热情满满。
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病害防治技术指导、规范用药科普下乡等工作是福建省推行“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指导员制度”的关键环节。去年,该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的安全用药指导员赴养殖生产一线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1747人次,科技入户3845次;举办了水产生态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技术培训班133场次,有效提升了水产养殖户安全用药意识。
“我们不仅定期在线下举办培训活动,线上也会及时发布病害预测信息和防控要点。”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办公室主任林楠打开“福建水技云”微信公众号,里面发布了各类水产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指导意见、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班信息及每月一次的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今年,强降雨、高温、台风、寒潮等特殊天气轮番上阵,针对各项紧急情况的预警防范信息都得到了及时发布,并受到水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
除了宣传工作,“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指导员制度”还包括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预报测报、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和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等一系列工作。该省在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59个县(区、市)共设立了209个测报点,测报面积约2.5万亩。安全用药指导员可以根据病害测报结果,指导广大养殖户科学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切实提高了养殖主体安全用药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
“海上渔医院”打通渔病寻医最后一公里
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是宁德市霞浦县“北参南养”的集中投苗期,在这期间,宁德三沙湾海域至少投放2万吨海参苗。去年投苗期间,为延长海参生长时间、提高翻倍率,部分养殖户投苗较早,但南北海区温差大,运输、搬运、投放等环节易对海参造成机械刮伤,许多海参出现化皮、继发性细菌感染等症状。
“接到消息后,宁德市海上渔医总院联合霞浦渔医分院立即赴霞浦文岐、马坑海域开展海参下苗技术指导。”林楠告诉记者,病害发生后,渔医院迅速组织技术人员于第一时间抵达养殖一线,巡诊了霞浦县全海域已投放的约2.32万吨海参苗种,及时分析病害发生原因,对发病海参使用药浴精准治疗、确保安全用药,为养殖户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林楠所提到的“海上渔医院”是福建省为了解决海上渔病寻医难、用药不规范等问题的创新型举措。2022年,当地以渔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依托,省市县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科技人员为主体,吸纳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成立了宁德市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即“海上渔医院”。
该平台由“四级服务体系”构成,包括市级绿色养殖服务中心(渔医总院)、县级绿色养殖服务站(渔医分院)、海上绿色养殖服务部(岸上门诊部)和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点(海上巡诊中心),主要负责开展渔病坐诊和巡诊、渔病监测和预警、苗种产地检疫、技术咨询指导、培训及科普宣传等工作。
“以前发生病害,渔民要使用快艇把患病样本送到码头上检测,成本高、运输麻烦。现在每个县在海上渔排都有坐诊点,每周有2~3天会有执业兽医和技术人员坐诊,市级以上渔医院还会不定期巡诊。”林楠展示了一组数据,2022年成立至今,“海上渔医院”平台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开展岸上门诊坐诊与海上巡诊共160余次,完成了大黄鱼等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检测250余批次,开展了大黄鱼假单胞菌等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普查累计62批次。
这样一来,技术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手病害资料,及时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传播和暴发,切实推进水产养殖病害绿色防控和规范用药技术普及,达到精准减量用药的目的,打通了疫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
快检技术遏制病害源头传播
走进龙海区紫泥浩初水产药品经营部的快检中心,定量PCR仪、离心机、水浴锅、烘箱等试验器械应有尽有,该中心的负责人蔡章印指着仪器向记者一一介绍。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常见水产养殖病害都可以在这里检测,给当地的养殖户提供了极大便利。
“水产养殖品种多、养殖模式多,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各类病害都有可能发生。就拿对虾来说,病害就有十几种,病程又快,一不留神就全军覆没。”蔡章印说,在快检技术普及之前,对虾养殖户饱受病害困扰,单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根本起不到效果,对虾体内还可能残留药物,难以上市,损失十分惨重。
快检技术即病原快速检测技术,是对抗水产养殖病害的一把利器。它一方面能快速诊断疾病,实现精准用药、安全用药;另一方面还能用于苗种检疫工作,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流行。
“虾苗质量十分重要,在购买虾苗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就能在源头把控病害传播。”林楠解释,随着快检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能够提供快检服务的水产病害诊疗点几乎遍布了福建对虾主产区的每个村子,养殖户也会自主采购快检产品,在购苗、分池等养殖关键节点为对虾进行“健康体检”。
实际上,自2020年起,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相关快检产品生产企业研发推广简单易行、高效快速、准确度高、方便携带、适合养殖现场操作的水产病原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盒。同时,大力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实现“四个必检”:水产苗种生产主体主动申报的必检、增殖放流用水产苗种必检、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的水产苗种销往外省的必检、近年来发生过水生动物疫病或者疫病监测检测到阳性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苗种出场必检,从源头开始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防止疫病传播。
“安全用药是一个目标,任何技术、任何模式、任何手段都可以为这个目标服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用药安全。”林楠说,下一步,福建省还将持续示范推广一批用药量少、质量可控、操作简便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强疫(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控,强化水产养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等,为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