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在广州设立南海分局。2018年7月,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转为自然资源部在南海海区的派出机构,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履行海区全民所有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海区海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春秋岁月一甲子,栉风沐雨六十载。60年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以下简称南海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紧跟党中央步伐,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一代代南海人攻坚克难、搏风击浪、薪火相传,一砖一瓦建站布点、夜以继日观潮测浪、跋山涉水守礁护海、乘风破浪奔洋探极,以实际行动争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先遣队和排头兵。目前,局98个基层党支部中,28个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41个获评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四强”党支部、8个获评广东省直机关“四强”党支部。


回首来时路,
风雨兼程,初心使命铸辉煌
(1965年~2018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时期)

南海局脱胎于人民海军,从海洋基础调查起步,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认真落实“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部署,提能力、建体系、强支撑、推人才,在观测监测、行政管理、海洋维权、公益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书写了南海海洋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
——调查起家,观天测海。
南海局海洋调查从近岸走向远海,推及大洋两极。1976年~1980年,局属远洋调查船“向阳红五号”5次穿越“岛链”,奔赴太平洋特定海区,成功执行国家洲际导弹飞行试验靶场选址任务,同步开启了我国深海大洋调查序幕。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组织开展了水文断面、大陆架、海岸线等众多海洋基础调查和国家重大专项调查。2015年开始,首次系统开展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本底调查。1984年参加国家第一次南极考察,此后共参与24次南北极考察任务,相关成果填补了南极地磁综合调查和海底地形测量等多项空白。
海洋观测站是海洋事业的基础。南海局积极建站布网,系统提升观天测海能力,从建局时仅16个海洋水文站发展到2018年稳定运行34个海洋观测站和9套海洋浮标。1987年,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完成多个南沙岛礁多要素调查对比,最终选址永暑建立海洋站,拉开了南沙海域长期海洋观测的序幕。2017年,建设完成永暑、渚碧和美济3个海洋观测中心,并正式启动运行。

2016年~2017年,南海局圆满完成“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和第二次飞行助推器残骸监测任务。2艘任务船舶和2名同志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联合表彰。
——依法管海,担当作为。
推动海洋法律法规落地见效。南海局认真履行《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赋予的职责。1999年成立中国海监南海总队,先后开展“海盾”“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监控区,以及海岛开发利用、海洋倾废、海砂开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涉外海洋科考等行为实施执法检查,有力维护了南海区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推动海洋行政管理积极高效。不断优化海洋倾倒区选划论证,严把倾倒许可证发放关口,严格落实倾倒行为跟踪监测。开展国管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以及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铺设施工行政审批,完成南海区海岛四项基本要素监视监测。建立南海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设施年度检查机制和试油作业报告制度,创新建立南海区油指纹库。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推动海洋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新技术深度运用于海洋管理。
推动海洋督察展现功效。2017年,根据国务院授权,首次开展海洋督察。以“国家许我以信任,我报国家以满意”的担当,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广东省海域海岛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例行督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围填海专项督察工作,逐步形成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和日常督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力督促了南海区沿海各地安全用海、生态用海、依法用海。
——服务三省,携手港澳。
南海局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多角度多维度为南海三省(区)和港澳地区提供涉海支撑和要素保障。作为地方三防、海上搜救以及广东省核管委等机构成员单位,打造精细化预报产品,着力拓宽预警报信息发布渠道,持续强化海洋灾害预测研究,为地方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多次获广东省“两防一救”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连续两年开展放射性污染监测。2012年韩国籍化学品船舶“雅典娜”号在汕尾海域沉没,发布应急监测专题预报122期。调动船舶和飞机参与2013年遭遇“蝴蝶”台风的西沙遇险渔船渔民、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客机失联等多次重大海上搜救行动,受到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积极助力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落地。全程监测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10余年,确保工程对临近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影响可感、可控、可追踪、可消除。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海洋观测预报服务。配合上级支持指导南海三省(区)申报海洋保护区、开展海上风电建设、油气资源开发和海底管道铺设等工作。1986年起,实施珠江口香港、澳门倾废巡航监测,开启了与港澳合作管理海洋的实践。2007年启动香港惰性拆件物料内地处置的监测管理。2015年,承担编制的《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划定建议方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坚决维权,善于斗争。
讲政治顾大局,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自1985年完成黄岩岛周边海域地质地貌调查,至2007年逐步建立覆盖南海全域的定期维权巡航制度,张弛有度开展维权斗争。2013年3月,国务院通过机构改革方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整合中国海监、中国渔政、公安边防海警、海关海上缉私4支队伍力量,对外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维权执法。整合期间,南海局有序组织开展重点岛礁值守、重点目标护航、重大维权专项、西南渔场护渔等重大任务,实现了改革期间海洋维权“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科技兴海,硕果累累。

经过驰而不息的建设,南海局逐步形成了一支学科较齐全、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准较高的海洋科技队伍,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先进装备设施。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联合地方开展了各类涉海课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报告、专著和论文。截至2018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77项。其中,《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综合研究》《广东省海岛资源调查与开发试验》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牵头完成的《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海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调查成果获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编写了广东省第一部海洋与海岛志书《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

奋楫新征程,
锐意开拓,实干笃行建新功
(2018年至今)
2018年7月,伴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南海局职能职责随之发生转变。面对新职责、新使命,南海局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上下一心,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传承中谱新篇,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实施“筑魂、夯基、提质、创新、塑形、为民、清廉”七项工程,切实担当起海洋资源利用监管者、海洋生态环境守护者、海洋防灾预警瞭望者、海洋科技创新实践者的角色。
——海洋资源利用监管者。
积极探索海洋监管新体制,以海域海岛监管为突破,率先构建起标准化、规范化的海洋监管体系。修订出台《海底电缆管道行政审批细则》《海底电缆管道备案审查细则》,务实高效实施行政审批,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要求,认真完成海底电缆管道调查勘测和铺设施工的监管任务。
完成海区省级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备案审核、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初核、大陆岸线修测成果审查、养殖用海调查成果审查、无居民海岛岸线勘测成果审查、无居民海岛已有用岛活动纳入规范管理政策研究等系列重点工作。严格管控围填海,指导并督促地方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用海监管,强化自然岸线监管。每年组织实施海区73个领海基点及31个领海基点所在海岛的巡查监管。截至2025年2月,扎实高效完成144个国务院批准的用海用岛项目监管,累计遥感监测岸线长度超38万公里、巡查岸线超8.8万公里,高频次完成1200多处用海用岛疑点疑区核查,移交并督促地方依法查处违法用海图斑,进一步规范了南海区用海用岛秩序。
探索履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首次编制《南海区海洋自然要素清单》并定期更新。完成南海区海洋资源资产清查核查、60个无居民海岛确权登记等试点任务。成功推荐南澳县“生态立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依法开展南海区矿业权实地核查,扎实推进海洋能调查、海上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
一体化开展沿海省份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聚焦南海三省(区)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组织实施2020年海南省海洋专项督察、2021年第二轮海洋督察、2023年和2024年例行督察以及年度日常督察、以往海洋督察发现问题集中督导核查。
——海洋生态环境守护者。
组织完成全国珊瑚礁基线调查,绘制形成全国珊瑚礁分布“一张图”。配合上级出台《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珊瑚礁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规程(试行)》等政策文件,研发上线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监测监管系统,全方位强化珊瑚礁保护。
推动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工作全面铺开。完成海区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形成《南海区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图集》,指导地方完成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开展海洋碳汇(蓝碳)调查,科学评估海区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本底和增汇潜力。常态化开展海洋生态状况综合评价,2024年首度编制发布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做实做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监管。构建起全周期全链条监管体系,对海区陆续获批中央资金支持的37个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日常监管和成效评估,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单位准确实现修复意图。2024年首度编制发布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持续实施南海岛礁生态监测评估,有效开展珊瑚礁敌害生物防控处置。2024年完成仁爱礁等岛礁生态调查,公开发布中英文版《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仙宾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2份报告和相关视频被全球近千家媒体转发,触达受众超38亿人次。
——海洋防灾预警瞭望者。
持续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完善陆地、海面、海底、天空、太空“五位一体”的海洋观测监测体系。开展南海区海洋预警一体化建设,推动观测站点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南海局共管理建设海洋观测站点62个、浮标18套、平台系统6套、调查船舶7艘、志愿船107艘。
着力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预警中心平台作用,聚焦地方需求提供精细化海洋预报产品。实施海上搜救预报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海上险情提供搜救预测服务。2019年至今,累计为地方提供落水人员漂移路径预测300余次。开展三省区海洋灾害普查以及质量控制工作,发布年度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23年12月,成功为我国首次在南海进行海上航天发射提供海洋预警报保障。
——海洋科技创新实践者。

搭建形成了“一室三站两中心一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即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海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韩江口—南澳岛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南海遥感测绘协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中山大学—南海局科教融合平台。深入推动科研协同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合作共建,联合打造南海滨海电厂海洋生态联合研究中心、珠澳联合研究中心、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等多个涉海科研业务平台。依托海洋站与地方联合共建海洋科普基地,建设南海生物标本馆、南海样品库,成立自然资源南海科普宣讲团,创新上线海区海洋防灾减灾“南海三宝”“浮标宝宝”IP形象,组织策划“浩瀚海洋精妙世界”影像展和生物科普公开课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海洋科普宣教。

2019年以来,南海局共承担国家、地方各类科研项目149项,获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海洋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项32项;累计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442篇,主编专著、图集和译著18部,获得专利成果1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4项。全局已形成硕士研究生为主力、博士研究生为骨干,多学科人才互补、老中青年龄搭配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目前,具备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级职称229人,其中4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人才、1人入选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


致敬六秩风华,尤当奋楫再行。在当下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南海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党组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监管与服务并重、创新与履职互促,继续弘扬“忠诚担当、敬业奉献、严谨求实、团结拼搏”的南海文化与精神传承,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积极推动海区海洋自然资源高质量开发和高水平保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生动的南海实践。



本文转载自智汇海洋公众号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5159723275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