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均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推进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由于海洋环境的流动性和整体性特征,同一区域的海洋环境管理往往涉及多个地方政府和若干管理部门,他们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同时,海洋环境治理也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是否能够形成共治网络彼此合作,直接影响着治理成效。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分散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使各主体均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存在利益分化难题,海洋环境治理难以摆脱利益枷锁真正实现通力合作。加之长久以来信息沟通共享困难,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海洋环境治理一直难以真正实现跨域合作。当前,在政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海洋建设为真正实现海洋环境跨域治理提供了新的驱动力。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智慧海洋建设方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也明确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思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慧海洋已经成为海洋环境跨域治理的新手段。
大数据技术驱动海洋环境跨域治理的实践不断创新,然而,新技术与既有管理体制的融合与互适仍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才能为管理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01
赋能增效提升政府系统化实力
大数据基于技术逻辑对海洋环境治理体系中的“条条”和“块块”进行整合,可以增强海洋行政体制内的协作能力,提高政府的系统化实力。就纵向府际关系协调而言,2018年的海洋行政机构改革使得中央和地方之间职责同构的趋势显著增强,地方海洋行政机构的地位和级别得到普遍弱化。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解决区域性海洋环境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技术的嵌入使“条”对“块”的指导和监督更加灵活和便捷。基于遥感卫星技术,中央部委可以远程监控沿海地方政府的海洋环境治理成效,并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地将沿海地方政府组织起来应对赤潮、绿潮等区域性海洋环境问题。就横向府际关系协调而言,当前的海洋管理职责体系对海洋管理职能进行了拆分,更加强调职能的优化配置,这给了大数据技术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职能需求施行技术分治,通过技术治理的流程更加清晰地明确陆源污染、海岸工程污染、海洋工程污染、船舶污染等责任主体。依托海洋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打破碎片化和相对封闭的行政权力运作系统,提高横向政府协调效率。
02
技术支撑提升精准化治理水平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给海洋环境的精准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决策以及监督四个方面提升精准化治理水平。首先,通过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从多维度收集海洋环境的立体化数据,凭借智能分析技术精准识别海洋环境问题。其次,通过对海洋沉淀数据以及在线收集的海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海洋灾害预警模型,及时预测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影响区域,提前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再次,利用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系统对海洋环境问题进行个体化分析,向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治理精确度。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治理结果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便社会公众直观认识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基于大数据平台拓宽公众对海洋环境治理效果的监督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进而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
03
多元参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层面。从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出发,一直以来,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平衡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优化海洋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呈现形式。2018年的海洋行政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海洋治理体系建设,大数据与海洋环境治理流程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复杂多变的海洋行政主体关系网络,打通海洋生态环保组织、海洋研究所、涉海企业等非政府主体参与海洋环境治理的通道。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是实现组织、人员、信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模型预测等方法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提升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推动规程化、模块化的传统海洋环境治理向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变。
THE END
来源 | 本文节选自《大数据驱动海洋环境跨越治理的内在机理及实现机制》;原刊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2024年3月
作者 | 许阳 宋雪媛 中国海洋大学
转载自 | 数智海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