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Ships are projected to navigate whole year-round along the North Sea route by 2100”的研究论文。该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融化对北极航道未来通航性的影响,预测了北极航道在本世纪末可能实现全年无冰状态,并分析了这一变化对全球航运网络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潜在重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急剧减少。研究团队运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提供的气候模型数据,通过分析2023年至2100年间的不同排放情景,详细评估了北极海冰的厚度、密集度和漂移速度等影响航道可航性的关键因素。研究通过对模型表现的综合评价和筛选,减少了预测的不确定性,并结合了极地操作限制评估风险指数系统(POLARIS)来评估船舶在不同海冰条件下的航行风险。
研究表明,SSP2-4.5排放情景最为贴近当前实际情况。在此情景下,预计到本世纪末,北极航道的海冰将显著减少,包括东北航道在内的多条北极航道将在大多数年份实现全年通航。至2100年,具有PC7级轻型破冰能力的船只以及无破冰能力的开放水域(OW)船只的年平均可通航日数预计将分别达到301天和247天。
此外,研究还指出,由于海冰减少,北极航道相比传统的航道如苏伊士运河,可将欧洲与亚洲北部之间的航行距离减少40%,航行时间缩短30%,从而有望降低国际海运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提高全球运输网络的效率。但同时,北极航道的开放和利用可能对北极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如海上污染和事故、石油泄漏等环境风险。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平衡开发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增强国际合作,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策略。
该项研究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赵鹏军教授为牵头,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张瑜副教授作为合作作者参与完成,并得到了两校联合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的支持,对深入理解全球变暖对北极航道开发、国际贸易布局及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具有潜在意义和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557-7


息来源 | SHOU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

转载自智慧海洋圈子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