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按语:11月20日,是40周年前我国首支南极考察编队在上海港乘坐“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 “J121”号救生打捞船启航、执行南极洲建站/考察和南大洋考察任务的日子。相信人们对我国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期间,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及其建成的首个科考站-南极长城站,耳熟能详;但对我国同时开展的首次南大洋考察,由于相关的新闻和宣传报道远不如南极考察那么多,那么博人眼球,显得比较陌生。其实,当年我国派出了两支科考队,一支南极洲考察队,另一支南大洋考察队,共同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任务。让我们跟随着他们当年的航程,历经一次别开生面的南大洋考察之旅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手上收集的材料十分有限,只能侧重于反映南大洋考察中海洋水文专业组的一些活动,还望读者见谅为盼!
— 停靠乌斯怀亚
1984年12月17日至23日,船队顺利穿过了南太平洋西风带内的两道“鬼门关”,已经接近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标志着我们将从南太平洋进入南大西洋;然后进入比格尔海峡,停靠南美洲最南端的港口城市---乌斯怀亚,进行油水和副食品补给,以及人员休整和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南极办公室已经派出一个先遣组,提前抵达乌斯怀亚,联系和安排“625”考察编队靠港补给和参观、游览事宜,也包括为“J121”船带来了轮机右主机已断裂的第一缸活塞冷却管支架配件。该船自故障发生后,封缸航行26天,顺利航抵乌斯怀亚港,正如船长于德庆所说的“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
乌斯怀亚,坐落在世界上最南端的岛屿之一---火地岛上。乌斯怀亚作为火地岛省的首府,是阿根廷23个省级行政区之一,当时的总人口约1.5万(1984年)。它在智利威廉斯港升级为“城市”(2019年)之前,曾有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之称。
火地岛总面积约为4.87万平方公里,早在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划定边界,东部属于阿根廷(约占1/3),而西部属于智利(约占2/3)。乌斯怀亚位于火地岛的南部海岸,北靠壮丽的安第斯山脉,南濒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比格尔海峡,坐落在乌斯怀亚湾畔。在当地土著部落亚马纳语中,乌斯怀亚的含义是“向西深入的海湾”、“美丽的海湾”之意。
乌斯杯亚距本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远达3200公里,距南极洲却只有800公里。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乘船往南极洲,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而由乌斯怀亚港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抵达。因此,前往南极洲探险、考察,乌斯怀亚港是一个理想的补给基地。它不仅是阿根廷、也是其他国家去南极考察的后方基地,考察船都会在这里补充燃料和食品等。故而,乌斯怀亚城市虽小,却早就享有盛名。
乌斯怀亚所在的火地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由于纬度较高,受寒流影响,全年气温较低,年均温度约5.8℃,其中的夏季最热月份(1月)平均气温也仅为10℃左右,其他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全年阴凉、湿冷。
12月17日,天气阴转多云,有时阵雨。风向偏西~西,风力4~5级转6~7级。海况3-4级,能见度较差。午后天气略放晴了些。今天,船只来到了56°00′S、78°00'W,又跨入了一个新时区,与北京时差10个小时。
午后4时,水文组集中,部署船只抵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之前,以及抵港后的活动安排。另外,通知每人能够写一封信带回国内。
次日,天气阴转多云。风向偏西,风力5~6级。大浪、大涌。船只来到了55°10′S、66°15'W,接连跨越两个时区,与北京时差12个小时。
下午,船只前进方向左侧、在薄雾中呈现众多岛屿,15时船只绕过南美洲尽头的合恩角,进入比格尔水道,也称比格尔海峡;船队放慢速度行驶,等待乌港引水员的到来。许多队员站在飞行甲板上,仰望水道两岸,只见山脉连绵不断,高耸起伏,山下灌木成林,山顶白雪恺恺,尤如我国冬季的北国风光,可这里恰恰是夏季。不过,气温也就在零度附近。
海鸥、信天翁等南半球鸟类成群结队,在水道海面上纵情嬉水;时而飞翔,时而停在海面上,随着波浪的起伏,一上一下,一列列、一行行,尤如在列队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信天翁,则展开巨大的翅膀,时而在甲板上方盘旋,时而府冲,陪伴着我们穿过比格尔水道。早就听说南极的海鸟对人类格外好客,果然如此,名不虚传。
傍晚6时许,乌港引水员乘坐的小艇来到船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高钦泉副主任及翻译等数人乘艇同来;随后小艇又送另一名引水员上尾随其后的“J121”船。
因计划晚上9~10时靠港,故船队在水道中全速航行。不时见船只前进方向左方灯光闪闪,似渔村、似城镇,据说那是智利的一个小城镇。天空渐渐暗下来,只见山头上乌云滚滚,云雾漫展到了半山腰,灯火、灌木丛、青山、白雪、乌云,组合成了一幅秀丽的图画,使人感慨、赞叹,留连往返。一看时钟已经是当地时间半夜十二点了,故改变原计划,定于明日上午八点靠港;并传来消息,明天我们将参加第一批参观团,游览乌斯怀亚市。
12月19日,天气阴,有时阵雨。风向偏西,风力4~5级。这里的凌晨3点,天空已经揭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五颜六色的城市,碧波涟漪的海滨,身临其境,使人感觉进了梦境一般。
上午8时许,“向10”船首先启锚徐徐向码头靠近。只见船上挂满彩旗,五彩缤纷,迎风飘扬,尤如过节一般;码头上,阿根廷海军驻乌斯怀亚港基地组成一支欢迎队伍,气氛十分隆重。在一片军乐声中,“向10”船先于“J121”船靠上码头;紧接着,“J121”船靠于外舷。11时左右一切部署完毕。
船队自上月20日从上海起航,航行30天,横渡太平洋,顺利抵达南美洲阿根廷最南部的城市——火地岛省的首府——乌斯怀亚市码头。“625”考察编队计划在此停留5天,于24日早晨离港赴南极半岛的民防湾。这几天主要是补给果蔬之类食品,以及船只加油加水等。考察队员也可借机休整一下,顺访并浏览这个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颠簸,队员们即将踏上陆地,个个心情激动不已!
午饭后,队员们即三五成群地踏上乌斯怀亚的土地,开始浏览城市风光。
乌斯怀亚市,面临海湾,背靠大山,整个城市建在山坡上,尤如我国的北方城市---青岛一般。城市有3条与海岸平行的马路,圣马丁大街位于中间,是这里的商业中心,也是城市的主街道。商店均为私人经营,商品可谓琳琅满目。不过,对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考察队员来说,也只是参观、看看而已。
据悉,这里的所有商品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所以价格昂贵是必然的。商业中心有超级市场(超市)、各种商店、电影院、酒吧及其售货厅等组成;另外,还有旅游、交通、旅馆、市政厅和教堂等基础设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乌斯怀亚,面积不大,人口也很少。船队停靠码头后,走在街头上总能碰到咱们的人,三五成群,满大街都是中国人。乌斯怀亚的民众非常好客,当他们或者她们在汽车内看到我们时,总会伸出手来招手致意,走路的民众也会主动打招呼,虽说语言不通,相互比划比划,也能了解个大概。总而言之,阿根廷人民对我们十分友好。
位于南半球的乌斯怀亚,季节恰好同北半球相反,这里冬至明显呈日长夜短,白昼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我们在晚上11时还漫步在沙滩、海滨,仰望天空依然是蓝天白云,十分明亮。
12月20日,天气少云转晴。气温10~15℃。今天,考察编队分别组织队员们参观国家公园,包了6辆旅游车。
位于乌斯怀亚近郊的火地岛国家公园,驱车大约半个小时。名曰“公园”,实际上是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区。公园很大,有山、有水,更多的是一种本地树木,成千上万,黑压压一片。有的是因长久没有砍伐,腐朽倒地,乱七八糟,可能是由于人少的缘故吧!偌大的公园见不到几个管理人员,树木任其腐烂。所谓的几个风景点,如环山湖、石湖等,也是不成其景。大家都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但话得说回来,不走这一趟、呆在船上,或者闲逛街头,谁也不会心甘情愿。所以,说起收获,其实还是有的,至少是远涉重洋,参观、游览了这个世界上最南端的公园,回到国内吹吹牛,还不让人羡慕不已。
下午,留在船上搬运补给物资,有白菜、萝卜、西红柿、西瓜、桔子和牛肉。这些蔬菜、水果都是从远在3000公里外的阿根廷首都布谊诺斯艾里斯运来的,故价格十分昂贵。据悉,西红柿每公斤得2美元,20公斤一筐的桔子要14美元,每人补给约400美元的副食品。晚饭后继续搬运,直到晚上10点才搬完。
然后,几个人上街想领略一下乌斯怀亚的夜景。但扫兴得很,街上除酒吧、电影院还在营业外,商店几乎都已打烊。街头上行人十分稀少,显得十分空旷。
值得一说的是,船队靠港后,一些码头工人和街头上偶尔遇到的年轻人或者小孩,都会拿着阿根廷纸币或者硬币来同我们交换,看起来均是属好奇的性质。有时他/她们会緾着你不让走,非得换成不可。我们也出于友好或者是好奇,相互留个纪念。当然,这些纸币和硬币,均是面额很小的。慢慢地纸币/硬币变为物物交换了,他们对如帽子(印有中文的)、纪念章等十分感兴趣,只要他们看到,非得摘下来不可。清凉油和香烟等物品就不用说了,更是受欢迎的畅换货。
有队员觉得,既然到了国外,人们都有这样的好奇心理,或者相互间留个纪念,如果早知道的话,就该多带些这样的小纪念品(如明信片、邮票等),只要印有中文字样,都是受欢迎的。为什么硬币十分受欢迎?与其有保存价值是分不开的,而纸币容易受损,到过国外的人对此都有同感。
接下来的两天,船只继续补给,并组织第二批参观、游览。部分队员们承担着搬运鱼、鸡、蛋等副食品的任务。22日晚上,在“向10”船上举行宴会,宴请当地政府及军队官员。
近日来,乌斯怀亚城市街头可谓热闹非凡。成群结队的考察队员和船员涌向街头、商店,使整个山城沸腾了起来,几乎家喻户晓,中国贵宾来作客了。但由于外汇所限,一般大家也只是逛逛商店、看看商品而已,也有的买些不值钱的纪念品,做个留念。但也有人利用人家的好奇心而大量换取阿币,用来购买香烟和火柴等商品。当然,大部分人还是非常注意影响的,因为身在异国,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刚开始,大家都会按原先要求的3人以上结群上街(人生地不熟,为了安全起见做的规定),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两天之后,似乎也就很难做到了,两个人活动的不在少数,故而问题也就出现了。
大部分人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好奇心,当他们伸手索取时,给一个硬币、一张纸币或者一张邮票、一张贺年片或者其他纪念品,而不需要什么交换;但有些人恰恰相反,讨价还价,到后来发展到五花八门、样样具有。如原来那种出于好奇的硬币交换,有的人把它看作可以挣一把的机会,一张纸币或者一个硬币换取10比索或者几十比索阿币,还有用风油精、清凉油、人丹、伤湿止痛膏、香烟(如当时国内流行的大前门、醒宝牌等)、酒、贺年片、邮票、纪念信封、国产手表,甚至国内产品的商标、粮票和公共汽车票等,乱七八糟,什么都有。
一些人换来比索后上街买这买那,大部分用来购买香烟或者火柴(骆驼烟0.8~1.1美元一条,火柴60比索一盒),还有如:打火机、台历、挂历、风景明信片、圈尺、钥匙圈、邮票、年历片等等,同样是包罗万象,一应俱全。
船队靠港还不足两天,可以看到,街上小贩摊上摆满了中国产香烟和贺年片等。更有胆大者,还竟然去当地影院看电影,可谓应有尽有,实在是有损国人的声誉。这些人都把船队靠港前的外事教育当作耳边风了。
编队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采取了措施,规定晚上10点前必须回船,但其执行情况如何,只有领导们心中有数。反正规定宣布后,2~3人结群半夜零点,甚至凌晨1点还在往街上跑的,依然不少,主要以船员居多。尤其是,船只靠油码头加油后,离市区远了不少,天还下着毛毛雨,但仍有不少人冒雨赶往市区。
当然,这里的冬至日长夜短,一时不习惯而出去散散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不在海边而要去市内?就比较难解释、理解了。
总得来讲,阿根廷虽属西方国家,但在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太出格的情节极少见,据说半夜后才会播放些色情片,只允许成年人观看,也即少儿不宜。不过,船队靠港后的几个晚上,船上的电视节目放到12点也就关掉了。
乌斯怀亚的治安还是比较好的,晚上偶尔能看到几对谈情说爱的或者在酒吧饮酒的年轻人,手拉手走着或者面对面坐着,不太见到有出格的行为举止。当然,这里也有夜总会,但街上所见所闻总能反映一些社会面貌。应该说,这里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正统的。虽然在街头摊贩和书店杂志架上也能见到些带有裸体的封面杂志,但也都遮遮掩掩的,这就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精神污染还是有所约束和管制的。
乌斯怀亚,这个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冬季的气候因比较寒冷,除岛上常住居民外,外界很少有人来此旅游。但当夏季来临,旅游者则会大批涌往这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城市,使得乌斯怀亚城显得格外拥挤。有的旅游者会住在城中的旅馆里,也有的到郊区或者森林中租房住的。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是这里的旅游旺季,访问者会络绎不绝。
在乌斯怀亚商业区经营的商品中,乌斯怀亚本地产品寥寥无几,大都是从阿根廷其他地方进的货,我们进了一家位于商业中心---圣马丁大街上的超市,这里也有许多来自我国宝岛---台湾和日本的商品,有瓷器和手工艺品等,中国大陆的商品极其罕见。只见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在出售上海产“盾”牌乒乓球,但价格贵得吓人。阿根廷是一个高消费国家,据悉,人均生活费就在85美元/天(当时1美元可换1.8比索)。
12月23日,天气阴转雨,气温4~5℃。组织第三批编队人员参观、游览。租用的阿根廷直升机上船,水文组按大洋队要求拆除原先安装在飞行甲板围栏上观测波浪用的接收天线;并派遣朱兆方和赵新江两名队员上“J121”船,以便在船队进入南极半岛的民防湾后,可以迅速进行海流观测。
船队在乌斯怀亚港停靠4天,补给了燃料、食品和水果等;并检修主机,以及编队租赁的直升机及驾驶人员和聘请的一名航海顾问上“向10”船。
“J121”船于上午11时许先于“向10”船离开码头出港,驶往圣比奥角锚泊。“向10”船则于下午3时45分驶离乌斯怀亚码头,去油码头(约1海里外)加油,计划于明早离开乌斯怀亚港。
也就是说,船队将迎来“咆哮西风带”内第三道“鬼门关”的考验,并将穿越由“世界上最深海峡”和“南大洋上‘杀人西风带’暴风走廊”之称的德雷克海峡。
本文转载自直面海洋人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