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信息来源:整理自央广网、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华日报、证券时报、澎湃新闻、上海证券报等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开幕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话题纷纷建言献策,全力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本文整理了八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内容↓↓↓


01

全国人大代表王立平:强化海洋产业和科技,支持宁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王立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王立平此次带来了《关于支持宁波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建议》,他表示“港”“市”互促,为提升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通过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系统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有助于高水平重塑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更好助推宁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

王立平认为,宁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坚实基础,一是海洋开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宁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港航物流中心、全国外贸强市,宁波舟山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全球第1和第3。二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有效提升。宁波加快布局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出台《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研究起草海洋经济倍增行动方案,海洋经济发展规模进入新台阶。

“预计2023年宁波海洋经济全年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占全省比重有望提升至22%。全市拥有涉海上市企业数量10家,涉海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家,涉海企业主体实力不断增强。”王立平表示。

宁波的另一个基础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以海洋绿色石化、港航物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巩固。培育引进北大宁波药物研究院、万里学院宁海种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涉海科研机构有19家,有效支撑产业体系发展。

“宁波成立了海洋发展集团,出台了市级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助力海洋重大项目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王立平表示。

不过,王立平也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青岛、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海洋龙头企业牵引作用不够强,缺乏以央企等为核心的海洋产业链的重大项目;海洋科技创新实力不够强,尤其是缺乏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海洋文化品牌不够响亮,缺乏高规格高能级的海洋文明文化平台。

对此,王立平建议,一是支持宁波海洋经济重大生产力布局

二是支持宁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力量例如支持宁波布局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创建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建设全海域极端环境综合大科学装置,填补我国在原位、多环境耦合、近服役状态海洋工程材料性能研究领域的空白,支持宁波东海(象山)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级海洋试验场体系。

三是支持宁波打响海洋文明文化品牌例如充分挖掘“河姆渡文化”海洋文明属性,围绕井头山、河姆渡等文化遗址,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支持将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纳入全国统一的“丝路海运”论坛品牌,提升宁波海丝文化影响力。


02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增:打通全产业链条 推动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郭建增


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郭建增最为关注的话题。去年,他就提出有关加快推动海洋氢能建设、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建议。


“今年,我还要提与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建议。”日前,郭建增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在郭建增看来,海洋氢能是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对于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海洋氢能产业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以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郭建增表示,当前英国、德国等纷纷聚焦海洋氢能产业赛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开展激烈角逐,谋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装备技术发展缓慢、项目经验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统筹推进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郭建增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规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落实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聚焦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围绕规范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确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健全海洋氢能配套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


第二,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一是以我国相关领域重点央企为核心,联合上下游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体,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协同攻关、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我国海洋氢能快速发展;二是加快行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覆盖全流程的海洋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多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装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相关国家部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海洋氢能制储应用全产业链装备关键共性基础技术攻关、核心系统与设备研制、研发保障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和典型装备示范应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海洋氢能经济创新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海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完善海洋氢能产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第四,积极开展海洋氢能应用示范。一是在山东、海南、广东等有条件地区选取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输运氢、海上加氢、海上能源岛等海洋氢能典型场景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氢能示范工程落地;二是以示范带科研,对装备进行充分验证并择机推动应用落地,通过装备研制、演示验证、示范应用,充分测试完善海上制备和储运氢能关键技术、核心系统及设备材料的研制成果,推动形成国内自主化、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模式,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3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总裁助理兼技术总监程开敏: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新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总裁助理兼技术总监程开敏表示:“2023年4月,总书记视察广东第一站就是湛江,在湛江的第一视察点就是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这给我们水产产业人员带来莫大的鼓励,也给我们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向与措施。”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强省,既有天时地利人和,又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与经济基础作支撑,就海水养殖产量而言,广东省排名国内第三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


我国水产养殖用不占优势的水产资源,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成就世界第一养殖大国,缔造了我国农业领域的又一个世界奇迹。但程开敏指出,对标农业强国,我国还存在诸如卡脑子、卡脖子、卡手脚等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种质工程的问题较大,甚至一些品种种质资源依赖进口。


为此,程开敏建议大力推进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建设。“湛江作为广东水产养殖大市,水产总产值与总产量20年来稳居广东省首位,在湛江建设南方种质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今,伴随着消费者“从吃饱到吃好”、“从营养到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市场对水产品的肉质、品相与风味等需求,也不断促进水产健康养殖的转型升级。养殖模式渐次分级分流,反季节养殖模式渐起,现代产业模式的改变,诸如小棚虾、工厂化养虾,深海网箱养殖等,成为未来养殖发展的新高地。“设备设施智能化模式的加持,让传统水产养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发展模式,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跨界人士投资产业。”程开敏说。


与此同时,程开敏观察到,受限于目前水产品价格低,导致养殖收益低,影响养殖积极性。水产养殖产业也面临种质质量问题,养殖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优化,病害防控问题等挑战。他建议,提升水产养殖产业的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加强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多品系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新品种;加强水产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发展高质量渔业,程开敏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能够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新空间,促进养殖模式调整与产业结构,推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其中,深远海网箱养殖是海洋牧场的重要载体,海洋技术与装备制造等新成果、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渔业应用和推广,这些技术集成与应用有助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建设。


在程开敏看来,未来水产饲料营养与技术有五大发展趋势,即均衡营养、系统营养、功能营养、精准营养、动态营养,而他的技术框架与研发主线也是从这五个方向进行布局,结合产品技术、养殖区域、养殖模式与客户需求做不同的维度细分,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产品升级与打法上出发,在细分领域与精准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


04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渔民打捞海洋垃圾,政府给予积分兑现奖励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拟提出建议:在渔船靠泊较多的渔港设立海底垃圾上岸点,渔民打捞海底垃圾可获积分,兑换奖励。


郭文标表示,他所在的温岭是渔港城市,受洋流、近岸地形地貌影响,易形成垃圾积聚带,因地方财政资金有限,垃圾集聚区域尚未被纳入常态化治理范围。


他建议,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的“蓝色循环”项目结合,以温岭为国家级试点,在渔船靠泊较多的渔港设立海底垃圾上岸点,渔民可集中将捕鱼时打捞上来的海底垃圾交给站点处置。政府制定奖励措施,提供奖补资金,根据渔船带回垃圾的情况提供环保积分,兑换奖励。其中,不可再生垃圾由政府协调进入市政环卫体系处置,可再生海洋塑料进入“蓝色循环”平台循环利用,引导上万艘渔船成为“海洋清道夫”,减少政府治理费用,助力美丽海湾和美丽中国建设。 


“蓝色循环”是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台州市组织推动,以浙江蓝景科技公司为运营主体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闭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目前,已有237家产业链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万余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去年,“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地球卫士奖”。


05

全国政协委员许亚南: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擦亮“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许亚南表示,发挥宁波独特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以“宁波之窗”展示“中国之光”,对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估计,海洋旅游业已占世界海洋经济份额的30%。许亚南认为,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是适应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举,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探索。其次,这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发展宁波海洋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许亚南分析指出,宁波有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优势:其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8000年的海洋文化发展史,2500年的海洋城市文明史,为宁波留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海洋文化遗产。浙江省海岸线长度、岛屿数量居全国首位,宁波海域面积835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32%;海岸线总长1678公里,约占全省25%;海岛611个(其中无居民海岛592个),约占全省14%,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其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地位突出。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国际性大通道相衔接的城市,被誉为记载海丝文明的“活化石”。拥有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与世界19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近250条航线。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有66个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关系城市)。作为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建有国家首个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5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三,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日渐丰富。宁波常年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活动和中国开渔节等海洋特色旅游节庆。2022年,成功举办首届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帆船、沙滩排球两项海洋运动在象山举行。花岙岛跻身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渔山岛是驰名亚洲的海钓第一钓场。宁波海鲜、宁波小吃等宁波菜名扬海外,海洋民宿超过1000家。2023年,全市海洋文化旅游接待人次超过1500万人次。


数据显示,2022年宁波在12个滨海旅游城市中排名第七,海洋旅游产品品质不高、品牌影响不足,政策瓶颈仍需攻坚,综合实力亟待提升。为此,许亚南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支持宁波承办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等国际级、全国性海洋旅游节事活动。国家相关部委将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永久落户宁波,将国际知名帆船运动等体育赛事引入宁波,助推宁波借力高端节事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二是支持宁波开展海洋旅游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国家相关部委简化优化游艇、游船航线审批手续,允许宁波先行开展无居民海岛旅游利用,在象山港-梅山湾、泛石浦港区域先行先试,保护性开发花岙岛、檀头山岛等近岸海岛,开拓海上旅游航线和海上运动、海上观光产品。


三是支持宁波擦亮“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品牌。加快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和转化,将井头山二期考古发掘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指导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翠屏山“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标杆产品和承载空间。


06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张海文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在提案中呼吁: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海洋塑料垃圾的种类和来源多种多样,既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生的破损渔网渔具、绳索、泡沫塑料以及客货船等船舶非法弃置的垃圾,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并废弃的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吸管和搅拌器、清洁护理用品及其容器、食品和用品的外包装、一次性餐具等,其中洗面奶、牙膏、洗衣液所包含的磨砂颗粒物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塑料垃圾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张海文说。例如,塑料垃圾会对鲸、海豹、海龟、鸟类和鱼类以及其他生物造成伤害,包括缠绕身躯、被误吞食、剥夺氧气和光照等,给海洋生物带来损害。塑料垃圾在海洋里会被分解为微塑料、有毒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转移到水体和沉积物中,并通过食物链在人类体内富集。海洋塑料污染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港口和航运业、旅游业、渔业等也带来负面影响。


“联合国已开启谈判,将制定一个防治塑料污染的国际条约,涉及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对此,张海文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陆海统筹的塑料污染治理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例如,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测监管机制等;完善生产监测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等;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


在行业层面,尽快推动塑料相关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例如,关注塑料的循环利用、开发生物塑料和替代材料、应用生态设计,研发废塑料绿色循环利用新途径;从生产一次性使用塑料产品转向生产可重复利用塑料产品,引导形成可循环的消费方式;开展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行动。


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倡导从我做起,培育全社会形成绿色减塑的健康消费和生活方式。例如,设立“减塑日”,举行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增强民众减塑意识;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形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07


全国政协委员、中船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攀登深海科技高峰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叶聪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使人深受鼓舞。您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进展?”人民日报记者向叶聪委员提问。


“‘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叶聪说,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是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实现了首次在万米海底的视频直播互动。


2022年到2023年,“奋斗者”号完成了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下潜的地点包括克马德克海沟、蒂阿曼蒂那海沟、瓦莱比海沟。这个航次,总共下潜63次,也刷新了单个航次下潜次数的纪录;同时,这个航次也开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的新征程。


“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了我们的下潜,就在现在,‘奋斗者’号正在爪哇海沟进行下潜作业,开展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叶聪介绍说,四年来,“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了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下潜到了万米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着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同时,这些成功的下潜也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推动全球深渊科学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者’号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新时代中国科创的最新成果,也是真实的展示。”叶聪表示,“奋斗者”号的一系列下潜,能够展示我们深潜技术的积累,这些成功来自我国自主研制的另外两台载人潜水器,他们分别是“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这三台潜水器到现在为止,累计下潜已经超过1100次,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是由我们这三台载人潜水器完成的。”


“面向未来,我们还会在两个方向继续攻关。”叶聪向大家介绍了未来的攻关计划——


一是开展谱系化工作。我们要实现对更多的海域,其他的深渊甚至极区冰下的海洋开展应用的延伸,展示更大规模的集群组网作业能力。”


另一个方向则是开展体系化的工作构建一个从空天到水面,从水下直至海底的立体探测作业和开发装备体系,来提升对整个海洋系统的感知和管控。


“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从‘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中继续总结经验,攀登深海科技高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了解、保护、开发海洋,不断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叶聪的回答铿锵有力。


08


全国政协委员姚建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


姚建明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广州市委会主委姚建明就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比较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等话题提交相关建议。


姚建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存在包括专项研发资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天然药源收集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仍待加大等问题,急需国家层面通盘谋划部署推动。


为此,姚建明提出了六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形成自上而下统一一致的支持态度,打消企业持续投入的顾虑。加速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快海洋生物医药地方标准立项工作,鼓励通过招投标、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牵头等多种有偿方式,加速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针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药食同源目录增补、药源性海洋生物中药材标准修订和药典检验标准制定,为产业发展明确法规和政策边界。以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发展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在调整审批事权、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持续优化海洋生物药物审批和药品申报流程。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国家海洋生物医药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对基础性研发进行长期资金支持。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开展海洋生物创新药物定向研发、订单式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研发。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早期项目引导基金,建议国家发改委、广东省等联合专业机构共同设立海洋生物医药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


三是加快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推动广东、山东等海洋生物医药强省签署“海洋生物医药”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基础研发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在海洋生物提取和合成方面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和大健康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以上市许可持证人制度为核心特征的创新药物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探索科技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圈,丰富创新基础。


四是培育产业人才。构建高效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回国创业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增设海洋生物医药跨学科专业。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海外海洋生物医药高端人才给予专项人才政策。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载体,吸纳全球优秀海洋生物医药人才。


五是发展海洋生物养殖。制定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国家优先开发物种目录,避免盲目开发,防止资源破坏。促进海洋中药材养殖业发展,放开作为“药食同源”资源使用,促进相关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的发展。


六是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推动部分与中药属性相近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保健产品研发和审批的制度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先行先试,成熟后可向全国推广。充分利用港澳在现代医学和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领先成就和国际视野,建立三地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审评的三地“互认机制”,实现大湾区区域范围内海洋生物医药药品和大健康产品的互认互通,推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



* 由“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编辑与整理。文章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Layer 1

客服电话 (点击复制)

17350754772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意见反馈 帮助文档 返回
顶部